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传永 《理论学刊》2005,(11):24-26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先秦两汉人性观的深化和突破。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王弼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也不赞同荀子的性恶论,而是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予以批判继承和改造,提出了更为精致和细密的性无善恶而有浓薄的新颖见解。关于人的情感,王弼对何晏圣人无情的观点明确加以反对,提出了人皆有喜怒哀乐之情的学术主张,并认为凡人与圣贤的差异只在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性与情的关系上,王弼提出性为本、情为末,性是体、情是用,认为应该“以性统情、以情从理”。  相似文献   

2.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本章注中指出:“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1](P65)这一注解,深得老子思想的真谛。“道法自然”这一深刻命题,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所构成:第一个基本观…  相似文献   

3.
“高薪养廉”,这是个既新又老的话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每一次调资增薪,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白氏长庆集·使官吏清廉》中说:“臣闻为国者,皆患吏之贪,而不知其贪之道也;皆欲吏之清,而不知清之由也。臣以为去贪致清者,在乎厚其禄,均其俸而已。”白居易认为治国者,都以官吏贪污为患,但却不清楚官吏贪污的根源“在于禄不均而俸不足”,以致官长侵吞下吏,下吏侵吞百姓,尽管日用刑罚也不可能惩贪劝清。我认为,“厚其禄”有助于官员廉洁,但“均其俸”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文试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商讨。其一,…  相似文献   

4.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5.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元、明、清时,对战死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7.
清代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的开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相似文献   

8.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烈”字的本义是“火猛”,它含褒义,“刚正日烈”。由“烈”和“士”字组合一词也含褒义。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实际上,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仍叫“阵亡将士”。  相似文献   

9.
清代初年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以博大精深的学问著称于世,被后世尊为“清初三先生”。三先生批判空疏学风,注重实践,倡导实学,主张变革,对于吏治建设和反贪倡廉也有深入的思考。一、立足现实,阐明己见明神宗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派遣大量的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公开掠夺,于是民变纷起。凤阳巡抚李三才在《请停矿税疏》中写道:“自矿税繁兴,万民失业。陛下为斯民主,不惟不衣之,且并其衣而夺之;不惟不食之,且并其食而夺之。”“皇上爱珠玉,人亦爱温饱;皇上爱万世,人亦恋妻孥。奈何皇上欲黄金高于北斗,而不使百姓有糠秕升斗之储;皇上欲为…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一个中国”即为中华民国,本党绝不接受中共主张之“一国两制”,亦绝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足以代表中国。第二,目前国家暂处分治状态,由于海峡两岸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歧异,而经济发展与民生水准,亦有差距,既非统一之时机,更乏统一之条件。未来追求国家统一过程中,必须以确保台湾地区之安全及民众福(?)为基础,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之前提下,依据国家统一纲领,分阶段逐步达成国家统一之目标。第三,所谓“台独”与“一中一台”主张,在法理上系永久分裂国土,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1.
谈恭敬     
古人在《日省编》一书中曾提出“居官四勿”的观点:“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勿谓一事可忽也,须知有身家性命之关系;勿谓一时可逞也,须知有子孙祸福之报应。”  相似文献   

12.
黄山,为世人重视,因为他已戴上了两顶世界级桂冠: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与世界文化历史遗产。联合国官员桑塞尔博士在考察黄山时就说:“我经手报批的所有山岳风光,没有一个能代替黄山。她是集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于一体的。”黄山以“变”胜、观无穷,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三十六峰,七十二峰,数不清楚多少峰。与一峰到顶再无其他的山比,黄山就有优势了。无数山峰为山景勾画出许多个性。“到了始信峰,始信黄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  相似文献   

13.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9-9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历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关注视野,尤其对于他的“无为”思想,人们一向关注较多,但是,就“无为”的含义而言,人们的理解却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比如有人以为“无为”就是“不为”,就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使“无为”成了逆来顺受的代名词,这显然是把“无为”思想庸俗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呢?要正确理解这一思想,追根溯源,还得回到他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中去。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根本内容就是“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他的道包括“天道”、“人道”两方面,老子认为天道和人事都应该是“无为”的。 首先,“无为”是一种天道观(即自然观)。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说,自然界的规律,不用争就会取胜,不用声张就会有应答,不用召唤就会到来,看来好似松懈疏散却善于安排。他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说自然界养育了万物却不把持万物,故而作了万物的首长却不宰制万物,这正是自然界的“玄德”,也就是“天道”的最高境界。由天对万物的“不争”“不言”“不有”“不宰”,可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但天道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也  相似文献   

14.
邢志第 《理论学刊》2001,(3):108-109
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术界对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直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是孟子赤裸裸地宣扬奴隶主阶级统治和剥削合理性的一大罪证。其实 ,孟子这一命题是对当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现象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这一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正确反映。孟子的这一命题是在同陈相、许行的大辩论中提出的。陈相、许行是社会分工论的反对者 ,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飧而治”,孟子为了批判他们这种错误观点 ,明确地提出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是率天…  相似文献   

15.
名言警句     
《党员干部之友》2014,(4):44-44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马寅初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球贻琦  相似文献   

16.
暴拯群 《学习论坛》2007,23(2):61-62
《荀子.天论》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目的是要求人们“不与天争职”,即不干预自然。人应做的是“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脩道而不贰”,因为人来源于自然界,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生存,所以要“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即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造福,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归根结底,“人之命在天”。  相似文献   

17.
《机构与行政》2022,(7):62-63
职掌广泛、剥离六部诸寺监财权的“三司”机构三司机构是全国财政的总枢。唐中叶为筹财用,以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专主国家财用出纳,三司之名始出。宋承唐制,设三司以总国计,号计省。三司最高长官地位仅次“宰相”,有计相之称。“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相似文献   

18.
旧时歌颂官吏的政绩,多用刻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大多是乡绅名士借百姓之名,行谄谀之实。据《资治通鉴》,唐代贤相宋景守法持正、刑赏公正, 由广州都督擢任宰相后,听说广州吏民要给他立遗爱碑,便上奏唐玄宗说:“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 欲革此风,望自臣始。”  相似文献   

19.
秦湘豫 《党课》2012,(22):119-122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说;20世纪40年代,书坛更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尹默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相似文献   

20.
“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史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史之缺”、“铭者,史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补史”说概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