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南方谈话'中可以看到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确立'三介代表'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观点,关于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文化建设领导的观点是'三个代表'建党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三个代表'理论的形成和贯彻,是新形势下对'南方谈话'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方谈话'与宁波活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同志的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为宁波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审视宁波10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一是始终不渝地贯彻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核心经济思想,二是始终不渝地把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三是认真贯彻了邓小平'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陈先达文集》(14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大启示意义突出表现在贯穿于其中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主要有:问题导向的原则、高度统一的原则、文风质朴的原则,它们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功能、马克思主义者的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进而把握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把握,是对世界的物质性、辩证性及其辩证统一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复杂性科学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哲学是科学的向导,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复杂性探索、复杂性科学有方法论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的长江大汛惊涛骇浪、洪潮汹涌!湖北数百万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八战八胜长江洪峰,在抗洪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锤炼出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我们作为'98抗洪的一名亲历者,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心潮难平,感触良多,'98抗洪精神不仅是战胜滔  相似文献   

6.
哲学方法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与方法论、哲学与哲学方法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方法的层次体系中 ,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具有高度普适性的一般方法。由此所决定 ,哲学方法论就是研究一般方法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体系 ,它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从哲学原理中直接引伸出的一般方法 ;在特殊方法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一般方法 ;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的理性方法 ;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的创新性方法。建构哲学方法论体系有助于人们将掌握的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哲学方法 ,甚至创造出更新的哲学方法 ;有助于人们将主、客体连接起来 ,实现认识、改造世界的目的 ;也有助于人们进行科学思维 ,在通向真理的过程中实现认识的飞跃等  相似文献   

7.
周元才 《探索》2002,(2):69-70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是同一地处在哲学的内涵之中的。虽然在哲学概念内部,也可以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看作哲学的不同侧面,但是,比较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出,方法论并不仅仅是世界观的应用。它不仅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由于方……  相似文献   

8.
黄茂钦 《探索》2000,(4):38-40
“巴黎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它所确立的哲学逻辑框架和哲学理念为马克思后来的各种理论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本色(即本质、宗旨和方法论功能)提供了具有本原意义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方法论上明确提出了将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相结合的原则。本文系统阐述了张岱年对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的独特解析。张岱年的方法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也为重建中国哲学提供了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理论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的形成,是思想理论体系化、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想理论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法治建设重要论述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方法论内容,其大致可概括为实际出发论、问题导向论、系统协同论、互补建设论和渐进改革论。习近平法治建设哲学方法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普适性,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宝库,理清并型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逻辑,启发并激励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