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海主权的侵犯日益严重,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南海危机必然会给两岸带来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南海危机牵涉到敏感的主权问题,两岸合作的基础薄弱,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两岸有必要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通过推动南海事务性合作与建立军事协调机制,共同捍卫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4,(34)
8月2日至4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台湾海峡两岸以及美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专家,就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两岸政策性对话、台湾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后的两岸关系、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等课题各抒己见.与会的学者专家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逐步建立互信基础,求同存异,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进而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王公龙 《党政论坛》2008,(13):40-42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首次提出,两岸双方应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5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时再度表示,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和海基会代表团一行时再度强调.只要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4.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首次提出,两岸双方应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5月28日,胡锦涛  相似文献   

5.
学习文库     
《民主》2005,(5)
胡锦涛和连战正式会谈胡锦涛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四点主张,两党达成三点共同体认。四点主张:第一,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第二,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第四, 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了解,融合亲情。共同体认: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 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  相似文献   

6.
壹·天下     
《侨园》2013,(7):4-5
<正>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提4点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6月13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4点意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生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晓红 《民主》2005,(5):47-47
胡锦涛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四点主张,两党达成三点共同体认。四点主张:第一,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第二,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第四,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了解,融合亲情。  相似文献   

8.
王娜 《理论视野》2012,(4):60-62
中美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军事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美国对台军售、战略互信难以建立、突发事件频繁干扰是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中美军事关系呈现军事关系从属于政治关系、交流层次在低水平徘徊和美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等特点。虽然中美双方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亚太地区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分歧仍将长期存在,未来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变数。  相似文献   

9.
当前,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出现了三大新动向:(1)地区多边安全对话由设想阶段步入实践阶段,开始摸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多层次、多渠道、复合式的安全机制。(2)地区内大国关系进入重新定位、全面调整的时期,总体上是在朝多边均衡、多边协调的方向发展。(3)与此同时,地区军事态势出现新变化,地区稳定仍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需要构筑新的军事平衡与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学理论》2010,(21):32-33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两岸共同治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背景,旨在探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合理路径。这一新课题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非常必要,在立足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状况,借鉴时兴的治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念,从理论上探寻两岸共同治理的内涵,包括两岸共同治理的主体、对象和目标等问题,以期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两岸中国人十分有必要对目前两岸关系的现状、对两岸关系与亚太安全的关联性、以及如何构筑21世纪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等问题,作出深层次的思考。两岸关系与亚太安全的关联性 冷战后的两岸关系,总体是“相对稳定”,对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具有相当正面的作用。而现在两岸关系的状况,已成为影响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并纳入国民党十五大二次全会的决议文件中,还企图将“两国论”“入宪、入法”。这一“政治豪赌”和玩火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础,将两…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4)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应有其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通过一种新的特殊的经贸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合作,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经贸合作寻求两岸关系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范力  刘岩 《理论参考》2010,(4):15-16
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两岸经济合作不断密切,两岸民众对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更加强烈。台湾民众在经历了8年陈水扁当局操弄“独统”议题、恶化两岸关系、制造族群矛盾、撕裂台湾社会种种乱象之后,摒弃了“台独”执政者,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8,(31)
密切交流稳定发展上半年两岸关系回顾本刊记者今年上半年,两岸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在祖国大陆敦促两岸举行政治谈判、推动直接“三通”的努力下,两岸各项交流取得进一步发展。虽然台湾当局仍然坚持“戒急用忍”并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拖延的态度,但岛内外的局势发展已给台...  相似文献   

18.
尽管公权力和民间社会在两岸治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功能,但两岸关系仍停留于不完全治理结构阶段。这种不完全治理的原因在于政治精英主义主导两岸治理、两岸人民参与治理的两个"极端"倾向以及跨域治理中公权力与民间社会的不信任与失衡。要实现两岸合理治理结构,需要树立"主权在民"治理理念,积累社会资本,发挥民间社会治理的效用以及建立公权力与民间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们要坚持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继续切实遵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要继续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及其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美国对其亚太战略不断作出调整,将其全球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不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力度.军事上,加强同亚太盟国和大国的军事合作,构筑美国主导的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政治上,美增强对亚太国家的外交攻势,企图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对话与协调机制,确保美国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在分析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动向和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此次美国调整亚太战略给我国安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