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早已被人们熟知.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气势非凡,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友人"是谁,人们一度众说纷纭.但根据后来陆续披露的一些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友人"就是周世钊.毛泽东此诗初稿写于1961年.当时他的秘书林克曾对毛泽东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据<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吴正裕、李捷、陈晋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披露,林克所抄写的该诗的标题就是"答周世钊",而此书版本十分可靠,因此此题应该就是原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的手稿,目前能见到的有两种:一是书于1949年4月28日的横写款式;另一种是常见的竖写款式,未标明书写日期,以字体风格看,当书于20世纪50年代.两者比较,后者以"落花时节读华章"替换前者的"暮春时节读华章",这一改动自然较为形象.1957年1月公开发表时,毛泽东以此为定本.  相似文献   

4.
笔者第一次读到毛泽东词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在1980年10月10日出版的<新观察>杂志第7期上面.该期杂志在一篇题为<毛泽东同志1936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的文章中披露了这首词,同时刊发了毛泽东的词的手迹.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这首词所作的尾注都指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5.
周军 《党史纵览》2009,(2):14-17
1949年4月23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于次日上午攻占"总统府",这是一介令全世界瞩目的值得永久铭记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捷报传到北平,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  相似文献   

6.
冯蕙 《党的文献》2008,(1):70-74
毛泽东<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在<诗刊>1976年1月号发表时.前一首署的时间是"一九六五年五月",后一首署的时间是"一九六五年秋".  相似文献   

7.
自1957年1月25日<诗刊>创刊号首次刊发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基本遵从<诗刊>上发表毛泽东诗词的原样,增收毛泽东新词<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于1958年7月出版发行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9月,文物出版社以相同的内容出版发行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线装木刻本.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版本是建国后最早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集.  相似文献   

8.
胡国强 《党史文汇》2005,(12):22-25
一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干里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12月23日至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讨论并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会后,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1936年1月26日(即农历正月初三)"东征部队"由陕北子长县出发,挺进至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并庄严发布了<东征宣言>.2月23日,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政委毛泽东、总指挥彭德怀指挥下,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毛泽东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就是部队在袁家沟期间写的.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会见了柳亚子.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于10月7日将9年前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录赠给他.  相似文献   

9.
1992年<中国风>创刊号首次发表了三幅毛泽东抄录的诗词手迹.这三首词中,<贺新凉>系毛泽东自己的词作,<临江仙>经查考系民主革命家黄兴的词作.至于<归国谣>(以下简称"<归>词")一首,是毛泽东本人还是其他人的词作,虽经多方查考尚难确定,暂仍存疑.  相似文献   

10.
王恩收 《世纪桥》2010,(4):54-57
<正>1966年6月,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直到30年之后的1996年9月,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刊印发表。此诗写于毛泽东酝酿和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时,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同  相似文献   

11.
这首名为<台湾>的诗歌,是爱国诗人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第三篇.其余六篇分别为<澳门>、<香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7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怀抱的7个孩子,用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自从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那天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就为争取台湾回归祖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12.
据1997年10月珠海出版社出版、何艾珍、吴湘清、李全安所著的<趣联·谐诗·诗故事--开心一读>一书载:"毛泽东挽妹长联.毛泽建为革命捐躯墓葬衡山凤凰山,时在1929年8月."这副楹联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1957年5月15日就已经下定反右派的决心,但直到6月8日才开始公开进行,其中原因并非仅仅为了"引蛇出洞",反击的准备和部署也需要时间.从卢郁文事件来看,还有一个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的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一直在等待发动反击的时机.作为反右派斗争发动标志的<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一文,并非出自毛泽东之手.  相似文献   

14.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明代诗人于谦的<咏石灰>,不知被多少人引用引证.于谦以石灰自比,展现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性格.这种精神,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脉.之所以重读这首诗,是基于省委决定,从3月底到6月底,在全省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开展一次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余心声"选择在清明节当天发表<论领导干部的作风>,充分显示了省委领导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期待和加强我省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紧迫.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和政论家邓拓,一生之中最喜欢山茶花.1960年春初,他在病中写下了一首<颂山茶花>的诗,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人物传记.1959年,他多次推荐高级干部阅读<郭嘉传>,希望大家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并进而提出要学会"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写有《七律·长征》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这首诗的创作、传播、修改、解释、书赠等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趣闻、轶事. 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腊子口,向哈达铺前进,途中要翻越终年积雪、绵延30里、有着陡峭山道的岷山.  相似文献   

1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名日<关雎>的诗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诗经>开篇"国风"里的第一首诗,也是我国最早反映爱情主题的情谣恋歌,其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那么,诗中的"在河之洲"指何地呢? 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未明确注释.经笔者考证,它就在黄河中游的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西滩四面环水,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西滩面积近千公顷,自古而今,是黄河上唯一一处有人类居住的滩涂绿洲.  相似文献   

19.
夏远生 《党史文汇》2005,(12):17-21
毛泽东是一个南方人,一个湖南人.南方少雪,湖南更少雪.而在少雪的南方、少雪的湖南出生、生长、长大的这个南方人、这个湖南人,毛泽东一生却酷爱雪、与雪结下不解之缘.他特别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也让人的心灵纯洁净化的雪.宋代词人吕本中在<踏莎行>中写道:"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更加如此,"雪似梅花,梅花似雪",性格"奇绝",形象独特.仔细读读毛泽东的千古名诗<沁园春·雪>,这首专门吟咏雪、原名"咏雪"的诗词,给人以很多的新的感触.可以从毛泽东诗词中的"雪"、毛泽东人生历程上的"雪"中,感受到诗人的雪情怀、雪人格、雪心愿.  相似文献   

20.
丁毅 《党史文汇》2009,(1):34-35
2007年我在<党史文汇>第6期发表<毛泽东的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此文对曾德林1958年披露的半篇<渔家傲>作了初步研究,认定这是毛泽东没有写完的<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