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德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中仁政和德政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用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尽管我国当前的"以德治国"的社会基础和性质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就德治的治理方法而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和实施手段却不无借鉴作用.其中,乐教(艺术教化手段)就是推行和贯彻德治的重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以德治国和中央所强调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都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德治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不同历史时代的德治,有不同的阶段内容和时代特征。就其德治的主体而言,在古代是作为掌握了一切权力的封建帝王或君主个人,而在今天则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全体人民群众;就其德治客体而言:在古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担任国家或政府机关领导职务的各级官员,二是在国家或政府机关工作但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办事人员(即吏);三是全体“天下子民”(即民);而今天的德治客体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级党和政府机关及其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二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机关及其企业事机关工作但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一般干部,三是作为公民的全体人民群众。我国今天的德治的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而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治,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4.
对于治国理政,无论是"传统德治""现代法治",亦或是二者的相互融合,在历史和现实中都表现出了独特的显著作用。由于传统德治在较长历史中施行"德主刑辅""以上率下""家族自治"等治理范式,以致"德法依存""德法背离"矛盾性共生共存。在当前治国理政实践中,依然需要"德法统一"或"德法互动"的治理方式,这也是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梳理及认清"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二重性及其相统一的问题,探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历史与思想根源及具体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推进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重在落实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现实需要和历史经验给我们以启示 :以德治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德法结合 ,营造良好的德治氛围。  相似文献   

6.
制度认同,是公民对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承认,亦是对国家优势的基本认可与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奋斗争取中得来的,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认可.认同视域中,我国制度生成具有三方面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制度生成的赋值优势,增强了人民幸福感认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制度生成的赋权优势,增强了人民安全感认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制度生成的赋能优势,增强了人民获得感认同.这三个优势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了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人民主体地位做了一系列新阐释新发挥,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概括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优势,突出了人民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根基。以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核心和起点,逻辑地展开论述坚持人民赋权主体地位、人民监督主体地位,以坚持人民利益主体地位为逻辑归宿,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德治"思想从西周开始,经春秋到西汉就已理论化.西周周公代表的春秋时期的德治思想以"仁政"为核心,是长期统治实践中德与刑价值选择的结果;汉代董仲舒继承了春秋德主刑辅思想,并进一步强调道德教化的治国工具作用,将儒家的德刑观进一步系统化,建立了"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使古代"德治"思想最终形成,从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国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和农村。从集中管理到多元共治构成我国乡村治理格局的演变轨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成为乡村治理格局的博弈主体。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乡村社会出现了新的治理危机:乡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选择"策略主义"的逻辑;乡村自治组织存在"权力上移、事务下移"的行政化倾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治理的趋利性导向;乡村治理资源分配秩序的错位等。突破这些困境的思路在于系统整合现有乡村资源,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将自治法治德治紧密相结合,构建乡村"三治合一"的新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德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思想的源头。孔子的"德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上。当前我们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倡导以德治国必须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扬弃,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德治"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德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从传统德治思想中对道德重要性的论述,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实践的作用,"德治"传统中有关"德治"与"法治"、道德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这三方面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德治国"仍需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人类文明形成、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文化生态系统的建构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维护和实现其目的的过程。国家建设、民族振兴起于人民终于人民,人民的重要性使我们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缺失更加重视。基于马克思"人的目的"理论分析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建构使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人文性"的认识,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德治、礼治思想的反思和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中,董仲舒阐释了其德治思想。其德治思想的突出内容有三:其一,执政者要有德,有德是内在德性和外在德行的内外合一;执政者有德不仅能成为人民的楷模,而且是实行合理政治行为的根据。其二,执政者以仁义礼乐教化人民,唤醒和培养他们内在的仁义之质,人民自然应礼、中道,由他律的道德提升为自律的道德。其三,董仲舒为儒家的德治政治建立了天道的神圣根据,从而加强了执政者实行德治政治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产生,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合乎逻辑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党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传统民本思想在价值源头上的根本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从而建构起"人民主体地位"的真实民本或言"民本式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真实民本的具体形式,必须在运行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落实好"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共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真实主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所谓人民主体地位,是指劳动群众在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群众享有对国家和社会最广泛最充分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人民群众是我国国家权力运作和社会生活管理的主体,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和核心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上,人民既然是历史和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利益的享有者,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也是社会利益分享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企业在推进"德治"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德治”传统的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家。纵观历史 ,会发现“德治”的实践 ,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发展 ,为其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考察历史上文化发展对“德治”实践的支持 ,探索文化发展与“德治”实践的内在规律 ,对我们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科学文化这几个与“德治”更为密切的方面 ,选择了西周、西汉、唐代和清代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德治”时期 ,来研究文化对“德治”的支持问题。从对“德治”文化支持的历史考…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明确"为了谁",这是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社会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服务人民群众的路线,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凸显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党员干部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根本评价标准,才能把群众路线实践好、贯彻好,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针对"四风"问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增强预腐防变、抵御风险的本领,始终成为人民的公仆,做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合格党员。  相似文献   

19.
"枫桥经验"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东方经验和智慧。"枫桥经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枫桥经验"的理论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始终没有变;"枫桥经验"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枫桥经验"具有多重社会价值,是社会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和发展,应立足于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并形成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是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的一个关键词.当前中国政法语境中重提并强调"人民"及"人民性",凸显出"人民"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概念的内涵历经演变,作为历史规定性存在的"人民"和作为评价性术语的"人民"对于当代中国政法制度的确立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