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现象学的诞生与洛克以后经验心理学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胡塞尔在晚期曾将通向先验现象学之途归纳为二:或者通过对既予的生存世界的反思、或者从对经验心理学的批判出发步入先验现象学(参阅《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因此,对经验心理学的研究和批判是现象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梅洛-庞蒂早期本身理论的形成正是从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现象学研究和批判开始的。《行为的构成》是梅洛-庞蒂的第一部著作。在该书中,他从行为(Comportement)  相似文献   

2.
关群德 《法国研究》2002,(1):102-107
作为哲学家的梅洛 庞蒂在哲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虽然他自称其哲学思想许多来自胡塞尔的启示 ,但是他对胡塞尔的理解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一个故意的误解 ,也许胡塞尔本人也会这么认为。作为萨特的同事和朋友 ,他的哲学常常和萨特的哲学被认作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 ,然而 ,他在不同的地方或明或暗地批评了萨特的哲学观点。在其一生中 ,他对哲学的看法也有许多改变。前期他的哲学思想以《知觉现象学》一书为标志。按照一些人的看法 ,这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 ,甚至也许是可以改变西方思想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此书中 ,他大量引用心理学…  相似文献   

3.
狄德罗在美学方面有很多创见。在他所写的艺术批评、戏剧批评和一些专著里都谈到他的美学观点。虽然他的美学论点散见各处,缺少系统性,而且同他的创作实践不尽相符,但正如他所说,问题不在有无矛盾,而在作者“经常提到的是什么”。在美学方面,狄德罗经常提到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以及“对比关系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因而对美在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方面,用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作出了贡献,为美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为今人研究美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贾颉 《法国研究》2013,(4):77-82
传统文学理论重视作者和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读者这个群体。接受美学则开始重视读者这个概念,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审美维度。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同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读者这一角色开始被理论家重视。本文尝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旅法作家戴思杰的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篇小说在中国和在法国的接受情况,接受差异,以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45年,梅洛-庞蒂的基本哲学思想框架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开始向美学领域延伸。同年,他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在格式塔心理学眼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这篇演讲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思想及其在知觉现象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讨论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第三部分将电影、格式塔心理学同"当代哲学"(即现象学)联系起来,认为三者面临和探讨共同的问题。他的电影美学思想影响了诸如戈达尔这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文人佐藤春夫随着人生阅历、艺术体验的加深,他对个体生命的颓废性越挖越深,将目光转向日本传统美学“风流”一词的内涵阐释。他站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度,在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照下,将唯关的趣味与颓废的情绪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日本人的“风流”观。本文试图就佐藤春夫的《“风流”论》进行阐述,并结合他的论述具体解析“风流”一词在日本文学、美学传统中的语义流变。  相似文献   

7.
加西莫多的“美”不是说“美”就美起来了的。人们见到他,唯恐避之不及,他数次搭救过的爱斯梅哈尔达明知他善良、正直、勇敢,但仍然没有爱上他,这是为什么?人们视某物“丑”或“美”,首先是根据自己的生理好恶和传统习惯来判断的,外貌是人们审美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在加西莫多的时代,能调动更高的思维层次进行审美的人数微乎其微。于是,尽管在今天看来(或者说在雨果看来),加西莫多有力量美、正直美和悲壮美等许多美的成份,但他仍然只有在九泉之下才能与心爱的人结为“百年之好”。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是“丑恶滑稽与典雅高尚”结合的典型形象,“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互相连锁,互相演绎”,达到了真正的“真实”,冲破了伪古典主义那种“好”则好上天,“坏”则坏透底;“美”则一切皆美,“丑”则一切皆丑的形而上学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8.
柏格森哲学     
哲学分类的标准或是依据其方法,或是依据其结果:“经验的”和“先验的”是依据其方法的分类,“实在论的”和“唯心论的”则是依据其结果的分类。而要试图为柏格森哲学分类,那用这两种分类法的任何一种几乎都不可能成功,因为他的哲学抛弃了  相似文献   

9.
王申蛟 《美国研究》2023,(2):143-160+8
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加迪斯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涉足“大战略”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遏制战略包含“对称”与“非对称”两种模式以及“冷战是长和平”等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冷战结束后,他在有关“大战略”理论的研究中强调优秀的大战略家与历史学家间(应该)共享一系列相通的思维与工作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内化于他对冷战时代美国国际政治理论的学术反思之中。加迪斯依据自己的研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政府提出了诸多战略建议,他的“大战略”思想生动展现了当代一部分美国知识精英在美国霸权护持问题上的焦灼心态,但这种学术实践也为打破传统的学科间壁垒找到了一个切实可操作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申建林 《法国研究》2002,(1):122-131
在法国大革命中 ,雅各宾派把是否拥护卢梭思想视为区别人民与敌人的标准。 1 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有关人生而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等重要条款几乎是对《社会契约论》原句的照搬。但这并不意味着卢梭已成为公认的社会进步的精神导师。恰恰相反 ,卢梭政治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卢梭去世不久 ,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中指责卢梭的“自由、平等”理想是不尊重历史与传统的抽象观念。贡斯当在 1 81 9年的一次演讲中曾指出 :“卢梭误将社会机构的权威当作自由”①,其实这不过是要求个人为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自由而甘愿…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规律、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这既是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与实践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党正确应对未来挑战和变革提出的根本之策。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命题并努力探索和实践这一任务,是每一个中...  相似文献   

12.
在概述日本和歌审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歌为研究对象,运用“物哀”“幽玄”“余情”等传统的和歌美学理念进行赏析,将其中的美的元素一一呈现,通过欣赏诗人笔下丰富多彩的“月”的姿态略窥日本传统的和歌之美。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14.
张中 《法国研究》2013,(2):27-37
德勒兹对文学极为关注,他甚至写出过评述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专著。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于德勒兹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流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德勒兹借助于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生成与差异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自由的哲学。德勒兹声称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艺术;那么,他所创制的诸如“块茎”、“机器”、“无器官身体”、“内在性平面”等概念都实际上源自于文学,或者说是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德勒兹对于文学的诊断和批评,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从文学作品的气象万千的表象世界中看到了无限的“皱褶”和“碎片”: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它们内在衬里的“自由”。在德勒兹那里,自由是一种运动,一种充满生成和差异的无限运动。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美学是一种自由的游牧美学——皱褶和碎片是它的两幅面容。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审美观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生态美学主张更为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川端康成虽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作家,但在其作品中却超前性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常以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去展现无限生机的人性自然,塑造了一个个自然之子形象。同时,作者从整体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深感忧虑。他的生态审美意识既来自于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超越,对当代作家的创作及读者的审美倾向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之自我的寻找——加缪与贝娄对读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法国研究》2009,(1):16-22
20世纪西方的两位文学家加缪和贝娄关于人之自我的寻找这一现代著名命题都进行了精深的描述和思考。加缪以形而上的体验确认人之自我与世界、与他者之间存在“荒诞的墙”,故强调坚持自我,承认并坚守人生自我的限度,可以说悲剧性地触及了人生存在的真实底线;贝娄则在社会文化层面注意到人之自我总会不期而遇他者的介入,寻找自我这一行动在精神上常常会演变成对他者的寻求,从而树立起某种超越自我的终极性追求。二者相参照,呈现出人生存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7.
莱布尼茨的“新系统”和法国哲学家陈修斋莱布尼茨早年的思想是曾一再转变的。大约在1676年到汉诺威定居之后的最初几年,他才逐步形成了他自认为满意的一套哲学观点。以后虽不能说他的思想已完全没有发展,但可称为“莱布尼茨主义”的一些主要原则就已基本定型而没有...  相似文献   

18.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为“这个存在过”,巴尔特不仅就真实的维度对摄影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他还就其过去的维度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将欲望主体对不可企及的实在界的哀悼呈现为摄影的第一个刺点,同时,摄影的第二个刺点即时间的显现则提示了摄影对象作为此在自身的必死性。《明室》对于摄影本质的动态揭示所彰显的,正是巴尔特后期思想中的哲学转向,特别是他从法兰西学院时期开始就已渗透于其整个写作当中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巴尔特的写作理论特别是“中性写作”观念的形成与这一哲学立场的确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LIUBo 《法国研究》2003,(1):1-11
《巴黎图画》中具有回旋特征的“隐秘结构”不仅强化了作品整体的美学效果,同时也使某些暗含的思想意蕴得以彰显。诗人通过回旋性结构形式,再现了一日之中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在现代生活中捕捉到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因素。对人之本性进行的深刻而严厉的思考,构成了《巴黎图画》在谋篇布局上的伦理根据。  相似文献   

20.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