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贾双河的土地规模经营 和林县草场村贾双河的土地规模经营,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贾双河的7口之家承包了 23亩地,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温饱没问题。但是,承包地分在8处,不便种植,同时,化肥等生产成本也在增大。他感到,不搞土地连片经营,粮食产量和收入都难上新台阶。 1988年,他用承包的23亩好地同村里几家调换了25亩土质差、烧不上水、但能够连片经营的地。一家人起早贪黑,打井平地。3年的劳动力投资,使土地质量发生变化,产量增加。今年,小麦、玉米获得丰收,总产1万多公斤,人均1500公斤,比土地调整前增长了3.7倍。粮多了,他喂了1口公猪、2…  相似文献   

2.
张民和刘大明是同一个村的农民.张民家经济条件不错,是一个热心人,邻居有了难事都爱找他帮忙.刘大明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他和妻子都有病在身,全家靠由亲戚朋友帮助耕种的六亩承包地生活.2002年3月,因妻子病情严重,急需住院治疗,刘大明便向张民提出了借钱的要求.这让张民有些为难:如果借钱给刘大明,不知他什么时候能还上;如果不借,刘大明的妻子急等着钱看病.这时,刘大明主动提出,如果张民能借给他一万元,愿用耕种的六亩土地作为抵押.张民接受了刘大明的意见,双方就此签订了书面的借款协议.协议约定:刘大明借张民人民币一万元,一年内归还.刘大明用自家承包经营的土地六亩作为抵押,到期不还,土地归张民耕种.  相似文献   

3.
张江华是一位身高只有1.6米,身材瘦小的男人。1992年春天从河南老家来到农四师七十团九连打工,他每天帮助连队的职工们间苗、除草等,每天的工钱也只有8元。当时该连有许多职工因为种地亏损,纷纷将土地退还给连队。他看到团场连队的土地面积大,犁地、播种、中耕等主要的农活都是靠机械化作业,要比自己在老家种上几亩地,靠人拉肩扛省力得多。他就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连队职工不愿种的地。  相似文献   

4.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16日,号称中国第一种田大户——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几年来,侯安杰租种了20300亩流转农田,与近2万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创下了全国农民种田面积第一的纪录。这2万多亩农田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00多万公斤,相当于80万人一个月的口粮。老侯的事业起步于2000年。这些年,种田远远赶不上在外面打工,所以在家里留的都是小孩、老人,还  相似文献   

6.
当2005年拾花工作一结束,在农二师三十一团八连,职工李得鳌使用致富新招获得高产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李德鳖来疆种地已15年。从2002年以来,每年承包土地都在200亩以上,3年累计赢利已达45万元。2005年初,他改变了管理方式,不再自己牵头管理,而是将管理权下放,制定了3招:一是以每亩80元的管理工资,为200亩棉花地雇请了3名“田保姆”;二是以每亩400公斤为基数,订立了丰产公关奖,亩产每增加10公斤,管理工资增加20元;三是搞了一个拴心留人的小工程,为3名“田保姆”定下了3000公斤拾花任务,按劳取酬。此举一实施,3名“田保姆”积极性大增。在田管中,他们精耕细作,严格按照团连目标考核管理操作,样样农活都走在了前面,各阶段考核都受到表彰。在拾花工作中,3名“田保姆”6口人起早贪黑奋战在棉田,像管理自己的地一样忙碌。拾花结束一合计,200多亩地亩产达到了500公斤,最高的一条地竟达到了550公斤。李德鳌乐呵呵地说:“虽然我多给公关奖5000多元,但我的棉花总产增加了2万公斤,比去年多挣8万多元。值!”  相似文献   

7.
“张建设夫妇一天挣了300元!”在农十师一八二团十连食葵条田里,“大干七十天”劳动竞赛活动中传来又一喜讯。职工们你追我赶,比进度、比质量、比收入,把如火如荼竞赛活动推向高潮。张建设夫妇是1999年来到团场参加建设的新职工,刚来的时候,连续两年亏损。2000年不服输的张建设又投资承包了120亩土地,这一年他不仅还请了欠款,还净挣一万多元。从此,他连年增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经常说,只要人勤劳,遍地都是金豆子。近几年,张建设在种好承包地的同时,还找到了挣钱的窍门,就是利用闲暇打工挣钱。每到秋收时节,请他打工的人络绎不绝。连续多…  相似文献   

8.
刘应堂敢想敢干敢为人先,6年时间挣了20万元,受到农三师四十五团党委的表彰和奖励。 1997年,刘应堂携家带口从河南来到四十五团七连安家落户,当年,他承包了340亩棉花地。刘应堂坚持多学习多请教,勤劳苦干加巧干,很快就掌握了一套植棉技术。1997年至1998年,他承包的40亩棉花,单产籽棉都在350公斤以上,2年收入2.8万元。 尝到种地甜头的刘应堂,1999年承包了100亩棉花地。他拿出积蓄2万元购回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两头母  相似文献   

9.
他,一年承包种植小麦、玉米1500亩,相当于一个农业连队的种植面积; 他,今年光是交售夏粮就达54万多公斤。是1800人一年的口粮; 他,当年种粮面积,售粮数量,创西北五省纪录,被人们誉为粮王; 他就是农八师一四二团一连职工、团场连续三年的“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黄继勇。 人到中年的黄继勇,是农场老军垦的后代,已经在一四二团这片土地上当农工奋斗了26个春秋。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技常识。自1990年这里实行了土地包产到  相似文献   

10.
正胡超群在十师一八八团安家落户的这二十多年间,54岁的他获得了勤劳致富带头人、扶贫帮困先进个人、诚信职工、兵团劳模等大大小小14张荣誉证书。一项项殊荣,昭示着他一份份的辛勤和努力。1998年至2001年,他个人承包大田250亩,累计生产粮食7.5万公斤,创产值52万元,上缴利润23.8万元。2000年50亩哈密瓜平均单产3000多公斤,创造了当年全团哈密瓜单产的最高纪录……骄人的成绩,离不开理性的头脑  相似文献   

11.
数字     
4550亿公斤——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2004年粮食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超过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700多亿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国家累计投资700多亿元,使2000多万农户、9700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近6000万亩水土流失严  相似文献   

12.
1997年4月的一天,王福义老汉揣着被殴打致死的儿子打工回来给他的几百元钱,背着一只水壶,拄着拐杖赶到了建平县城。他走到建平县人大门前时,禁不住老泪纵横,向值班人员诉说:“我的儿子死得冤啊!”值班人员稳定了他的情绪后,把他领到了人大主任办公室。王老汉把儿子被打死的过程及真正的凶手仍逍遥法外的后果详尽地说了一遍。县人大主任安慰他:“我们一定会详细地进行调查,如果情况属实,法律一定会还您一个公正的答复。”当时谁也没想到的是,王老汉这次申冤,不仅讨回了公道,而且揭开了一桩枉法顶罪案的黑幕。顺藤摸瓜,炮…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走访了清水河县、和林县、察右后旗、集宁郊区的一批 村、嘎查和农牧户,深感改革14年使这块出名的贫困地方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广大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尤其令人振奋的是, 人们从一批致富“冒尖户”的身上,看到了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 弱的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牧民尽快提高人均纯收入、跻身 小康行列的思路、招数和希望。 按照市场需求种庄禾 清水河县庄糊焉村土地贫瘠,沟壑纵横,30户人家种着1100亩 坡梁地,即使是好年景,粮食总产不过4000公斤,人均300来公斤。 但今年的庄糊焉粮食总产超过15万公斤,人均1000多公…  相似文献   

14.
阳春三月,皖北大地春意浓浓。在萧县孙圩孜乡黄庄村胡萝卜交易市场里,杨道远老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刚刚通过胡萝卜种植协会农网高价出手了2000公斤胡萝卜,“俺家种了5亩胡萝卜,没想到卖了2万多元。”当问及增收的原因时,杨老汉说:“没有协会指点种,帮助销,就没有俺们今天的  相似文献   

15.
我省农村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不久,苏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边远地、低洼田无人承包,一些耕地因承包劳力农外转移而抛荒等问题。针对这些新情况,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80年代中期,苏南地区开始星星点点地出现了种田大户、集体农场等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1987年下半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省无锡、常熟、吴县三县(市)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有领导、有组织、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劳均15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单位已近1万个,经营面积近70余万亩。根据33个试验示范村连续6年的监测,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993年,这些示范村劳均产粮1.16万公斤,劳均产值2.8万元,比实行规模经营前分别增长了1倍和2倍。二是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1993年示范村平均亩产粮食769.9公斤,比兼业农户高35.1公斤。三是有利于提高商品率。规模经营单位粮食商品率达到95.1%,高出兼业农户75个百分点。四是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1993年规模经营者全年经营粮食生产劳均纯收入为7152元,是当地兼业农民劳均收入的2.9倍,是务工人员劳均收入的2.2倍。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任广贤10年前来到新疆时身无分文,10年后,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1993年,他从河南虞城来到农五师八十九团时,身上只剩下几元钱。那时他靠打工为生,辛苦一年只挣了2000多元钱。他看见承包土地收入多,于是就在八十九团十四连承包了30亩棉花地。由于他第一次种植这么大面积的棉花,没有经验,收入也不多。1995年,他又继续承包土地,这年获得了好收成,盈利2万元。1996年,他看到干农  相似文献   

17.
在农二师二十四团,如果有哪个职工想发展大棚致富,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雪山,大伙都喜欢先到王雪山管理的大棚内学习参观一番,学点经验,然后再作打算. 1998年,王雪山在和硕县清水河农场种植蔬菜大棚,当年,他投资30万元在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40座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再加上老天爷不给力,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焉耆盆地,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10来天.  相似文献   

18.
凯里市大风洞乡石板村,是一个偏僻的村寨,距市区50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87户1273人.苗、汉、仫佬、水、革家等多民族杂居,人均耕地面积1.05亩。过去,全村80%以上的农户均靠救济粮生活,每年发放全村的救济粮达1.5万多公斤,另外,还要借村里的储备粮200O多公斤,才能维持全村群众的生活。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支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重点,支部用名党员,团结一致,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招商引资,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子,全村告别了贫困。1996年人均粮食达70O公斤,增长4…  相似文献   

19.
沈永勤今年四十多岁,黑瘦、高个。近几年,他凭着一股子韧劲,围绕市场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种植业调整的新路子。 1995年,沈永勤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只身从山东来到一○九团,在哥嫂的扶持下,种了10亩西瓜,没想到净挣了一万多元,年底,他把老婆孩子全接了过来。1996—1999年,他每年都坚持种几十亩西瓜和甜瓜,西瓜地套种花生。当地市场不好销,他就将瓜拉往几百公里以外的南疆去卖。他和妻子人累瘦了,可腰包越来越鼓了。 2000年,沈永勤根据气候、土地和市场的综合情况,加上他几年西瓜地套种  相似文献   

20.
59岁的杨斗志是农四师六十二团一连的老职工。自来到一连他就一直承包连队的32亩瘠薄地,就像变魔术,杨斗志自从种植管理这块地后,几乎是年年丰收,年年赢利,1997年至今9年间,他靠这块地交售籽棉90吨。2005年,他的棉花总产达12.3吨,单产籽棉380公斤以上,纯收入达3万多元。“土地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杨斗志笑着说,“我种地有2个诀窍,一个是舍得投入。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一点不假。这9年来,每年冬闲,我就到处积肥,掏钱买肥料,每年都要往地里运几车牛羊粪,和油渣、棉籽壳一起上到地里,改良了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