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妈祖褒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神称的变化,与朝廷的褒封有密切的关系.在宋代,妈祖未被朝廷褒封之前,民间称其为林氏神女、湄洲神女、通天神女(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通贤神女(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等,其庙名则称为神女庙(祠).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给神女庙御赐“顺济”庙额后,庙名多改称顺济庙(见黄光度:《题顺济庙》、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和《宋会要》“顺济庙”条).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受朝廷褒封为灵惠夫人,至淳熙十一年(1184)又追封3次(“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  相似文献   

2.
《洛神赋》描写了曹植与洛神浪漫的人神之恋,但终因人神殊途而惆怅分离的爱情悲剧.在序文中曹植讲述了《洛神赋》的创作缘起,分别是行至洛水忆起洛神传说和有感于宋玉的神女之事.一方面曹植有感于洛水之景,情随物迁感物而兴,通过人神的爱情悲剧来隐喻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宋玉关于神女之事的诗赋恰为曹植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抒情模式,因此《洛神赋》也可以看做是曹植对宋玉神女之事的重新认知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炎帝部族文化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人神杂糅、天地相通。除《尚书》、《国语》的相关记载之外,《山海经》对于炎帝发祥地域的叙事,多处提到天帝在下界的活动场所。由此而来,高唐神女有时被说成是天帝之女,有时又说成是炎帝之女。炎帝部族先民认为人死之后变形转生的载体是花草,高唐神女传说体现的就是这种观念。高唐神女传说系统作为变形转生载体而出现的花草,都具有优美的形态。有的妩媚可爱,产生诱人的魅力;还有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瑶姬是美称,而不是恶名。楚文化、文学与炎帝部族文化的关联,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晓珏 《求索》2007,(8):179-18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叙事文本中人鬼(神)相恋的故事的异数——宋人笔记《永康倡女》中涉及的男女性别的文化分析,揭示了高唐神女母题在宋代嬗变的一种,并解释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在漫江碧绿的资水岸边,在千年古城益阳,人们谈起邹岳汉,都说他是“小城的小人物,闯出了大事业”。说他主编的《散文诗》刊,是文学天空中的一颗启明星,为净化当代青少年的灵魂,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已入天命之年的邹岳汉,身上有两个头衔:益阳市文联主席,湖南《散文诗》刊主编。未见过面的人,都以为他是文人气派,学士风度,然而当你真正见到他本  相似文献   

6.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胡友慧 《求索》2013,(2):112-114
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流派,在审美观念上它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庄重典雅、注重王权礼制意识。先秦楚人艺术以浪漫神秘、瑰丽奇谲、对称庄严而又灵动多变的审美特质而著称。先秦楚人这种特有的审美特质,是因为其多神崇拜、浪漫想象、阴阳二元哲学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人鬼恋是鬼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母题,《搜神记》卷十六中集中记载了几个人鬼恋故事,故事里为爱情、为生存执著的鬼魅形象,超越了文人对鬼神惧怕和耻笑的态度,而投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意识或幻想。体现出魏晋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对生存的思索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其形象具有丰富的人生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毛灿月 《前沿》2008,(7):188-190
作为学术专论的序言,《〈红楼梦魇〉自序》以写实的态度,表述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精神与情感渊源,这为我们研究张爱玲与曹雪芹的精神特质共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0.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声称,他走的是一条由美学而进入哲学的“特殊道路”。他先以现象学方法论证审美对象的结构是审美要素和审美意义的统一,然后说明审美对象因其具有先验的情感特质是一个“准主体”,而审美要素则是审美对象的自在,从而审美对象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而又无法达到的自在与自为的结合。这样,他就从美学进入了哲学,从现象学进入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现象,其本原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最具权威性的论断是《乐记·乐本》篇所说:“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精书·音乐志》载沈约就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诏》所作《赛答》称:“《乐记》取公孙尼子。”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又《隋书·经籍志》有“《公孙尼子》一卷”,注云:“尼似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当是今存《乐记)}最早的作者。虽然该书后来经历苟况、刘德及其手下儒生、司马迁、戴圣、诸少孙、王禹、刘向乃至马融等人的整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永久审美价值的杰作。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 ,主观情致与自然形象有机相连又各具风貌。《楚辞》的艺术特质在作品中表现是多方面的 ,本文试从它的自然美描写方面作出探索 ,简略说明《楚辞》的一个艺术现象、美学特色。一  《楚辞》作为南国“蛮夷”的地方文学 ,带有浓重的南方自然色彩 ,众多具有美的属性之自然物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在诗篇中大量显现。自然界对人类的精神意识及艺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楚辞》的表现内容和描写对象自觉或非自觉地带有南方的自然色彩是构成它艺术特质的一个十分…  相似文献   

13.
民俗活动对唐代文人心态,进而对唐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俗入诗还为唐诗带来新的审美特质。民俗与唐诗的联姻也影响了唐诗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霍明宇 《前沿》2014,(19):68-71
屈原所做《楚辞》渗透着他的审美理想,与儒家文化进行一番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具有既相通又相反的美学特质。注重言志载道的社会功用,善用比兴寄托暗示文本的深层意蕴等,是其相通之处;而在对待人生出处穷通的抉择和态度、抒发情感的基调、艺术表达的风格等方面,则又体现出恰恰相反的审美特征。分析《楚辞》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相通和相异之处,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认知,更为清晰地阐释传统文化中那些独具风格的思想和观念。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民主气质,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体现出了民主风度的人。如果我们把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人和学者分成左和右两面,这样分是很简单的,未必准确,但为了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姑且沿用这种简单的分法。如果我们再从这两面各找出一个人来做代表的话,最简单的办法是把鲁迅算一个代表,把胡适也算一个代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群体,我们把左联算一群,把《新月》文人算一群。这两个知识分子群体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要说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来说,他们当中哪些人更具民主风度。一个人的民主风度,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民主风度,最重要的不是看他们在大事上的表现,而是要看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如何待人接  相似文献   

16.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至《易传》而综其大成.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的统一.其要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主张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又反对把人彻底等同干自然;既注重人异于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反对人凌驾于自然和肆意妄为的主宰自然.这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认识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辞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与屈原并称齐名;他创作的《高唐赋》、《神女赋》等名篇,更是影响古今,享誉中外。赋中所写“巫山云雨”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学的“云雨”经典意象,仅《常用典故词典》就收录了与“巫山云雨”内容相关的近60种变体措辞。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涛画语录》向来以复杂晦涩著称,围绕着“一画论”形成了多种看法,并提出禅学、道学、理学和易学等假说.种种争论反而忽视了与“一画论”并列出现“乾旋坤转之义”的重要性.“乾旋坤转之义”来源于易学,是指变易之法,具有“神”和“生”的特质.人需通过蒙养与生活秉养此法而运用到具体的笔墨操作中,最后形成氤氲的艺术境界.而它与“一画论”之间是体用的关系.并由此可以看出,“一画”为石涛画学体系当中的本体性存在,为法之体,“乾旋坤转之义”为法之用.《石涛画语录》正是借易学渊源建构起自己的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