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林 《前进》2007,(7):17-18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6月28日上午,省委宣传部召集省城宣传理论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建民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见前文)。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刊发,以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  相似文献   

2.
刘英 《新东方》2007,(12):32-35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做了深刻揭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推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文明活动是一种进取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因而发展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最高价值追求,因而以人为本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越来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标志党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统筹兼顾方法论发展的思想产物。统筹兼顾方法论由《论十大关系》创立,初步形成以“兼顾”为核心的方法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标志形成以发展为核心,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在关系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新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法论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部队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自觉贯彻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谋求部队建设的综合效益,努力提高部队建设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首次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断,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要求,从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为十七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祥云 《天津人大》2006,(4):45-45
中华传统,源远流长.华夏美德,如荪似蕙.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继往开来,高瞻远瞩.谆嘱国人,弘扬八荣,鞭挞八耻,昭昭以映日月,谆谆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周毅之 《群众》2012,(9):22-23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无疑在世界上耸起了一座发展高峰。形成这座高峰最重要的靠什么?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指引,靠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六人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路”,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和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和理...  相似文献   

8.
简真瑜 《新重庆》2007,(8):11-13
在直辖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新阶段的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指出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立足商委自身工作职能,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着眼城乡统筹,加快建设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李昌 《江西政报》2007,(22):48-4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总书记在报告中还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建设生态文明是其重点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多个领域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整体变革,也需要社会每个人的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其中,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做好2008年经济和其他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八个统筹”的要求,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于幼军 《前进》2005,(9):13-16
今年二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讲话以来,全党在深入学习中不断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的理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展开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构建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前提的和谐社会。加快…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间组织作为政府、企业之外重要的社会建设领域,在其培育发展过程中,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铁路要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安全、畅通、快捷、舒适等方面的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调高工作标准和质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前提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全局乃至全路较大的担当客运任务的沈阳机务段,多年的实践表明,没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就没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最终达到和唯物史观的内在一致性.在世界历史思想中,体现了它的方法论原则,这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将辩证方法发扬光大。唯物史观方法论每前进一步,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实践就加深一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冲破了以往人本主义所存留的那些抽象迷误,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模糊认识,把人民社会历史主体地位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用“以人为本”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方法论是历史观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社会历史解构中,马克思运用主客体视角相统一、历史与价值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终走进历史的深处,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理解马克思解构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并用其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总结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国家、管理国家的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与在其它众多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一样 ,在社会分工问题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分析这一变革的逻辑运思特征对我们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着眼于现实的实践也要求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 ,包括亚当·斯密、萨伊、穆勒等在内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均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其中也不乏有价值的见解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他们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性 ,他们从来没有达到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真正揭开社会分工之谜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资产阶级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