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成语知识的书籍已出版不少,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7年11月出版了《中国成语大辞典》,收成语18000余条,在成语词典中这是收词最多的一部。这部词典从始编至出版,历时六年有余,它是在翻阅了千种书籍,摘选大量语言资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成语是语言在几千年发展变化之中逐渐凝结而成的词汇精品,大部分成语都有演变过程,我们今天所见的字面固定形式,其雏形却往往并不如此。如“人微  相似文献   

2.
瞭望哨     
《瞭望》1990,(32)
望子成“牛”赞 湖北 胡思勇 乘车回家,遇到过去的一位学生的家长。问及他孩子的工作,没料到这位手握一市人事大权的局长回答说;“在×厂当钳工”。见我表示愕然。他又解释说:“人家有人望子成龙,我这是望子成牛!” 好一个望子成“牛”!虽然与望子成龙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境界。认真分辨起来,望子成龙本为具有封建色彩的一句成语。所谓“龙”者,人上之人也。而望子成牛,毫不夸张地说,则有点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涵义。“牛”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之形象也。证诸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  相似文献   

3.
“教学相长”,这句成语是很好的,就是说通过教学,不仅学生得到提高,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我想,要达到双方都有所提高,首先需要双方都抱一个虚心的态度。当教师的,经常记住马克思那句名言:“教育者必先自己受教育”。“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的。当学生的,先不要自满,“满招损,谦受  相似文献   

4.
瞭望哨     
《瞭望》1996,(29)
近日京城某大报的一个有影响的随感专栏里,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保护文化瑰宝》。文中举了常见的一些不伦不类的“成语”:百衣(依)百顺,饮(引)以为荣,别具一革(格)……并且指出,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弊端不容忽视:它破坏了成语固有的文化底蕴;在社会上以讹传讹,尤其对中小学生容易产生误导作用;从法律的角度讲,践踏成语是一种违法行为。文章“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并行动起来,把净化广告用语也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文章写得好。发表在大报上,有分量。 但在同一个版面上,一则商业广告又着实吓了人一跳!那上面赫然写着—— “秤”心如意,北京衡器。 谁都看得出,这是“化用”成语“称心如意”。  相似文献   

5.
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取得成功,成了尧和舜之后的圣人,这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疏导的结论,无疑是有道理的。然而,除了“疏导”一法外,是否还有其他有效方法呢?笔者认为,在肯定疏导之法的同时,似也应肯定“堙塞”——即遏止、抑制的积极作用。“疏导”虽不失为治水的聪明之法,“堙塞”也未必就一钱不值。治水中有“不塞不流”说,这是我们祖先长期与水打交道得出来的道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成语,也肯定了堙塞是治水的重要办法,对治水有不可抹煞的作用。能说洪水一来马上就开沟是唯  相似文献   

6.
刘莹 《学理论》2010,(5):130-131
成语是语言文化混合而成的语言精华,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语空缺现象其翻译问题自然是离不开对文化意象缺失与补偿的讨论。本文从英汉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出发,探讨了英汉成语互译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及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闲话成语     
元晴 《瞭望》1990,(16)
中国人说话做文章,都爱用成语,一则因为言简意賅,再则也表示着一种学识修养,但未必对成语本身有所考究。其实,现在人们习用的有些成语早失其原意了,有的是望文生义,实际上是反其意而用之。比如说“分道扬镳”这句话吧,现在人们的理解就和原意大相径庭。 “分道扬镳”一语原出自南北朝时代出身于拓跋氏的魏孝文帝之口。拓跋氏自称黄帝后裔,入主中原,建都洛阳,很有一番作为,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成语,每以蕴含其中的睿智与幽默启迪世人。但对它的理解,有时也不能太死心眼。“投鼠忌器”这句成语,从字面看,是说对于依傍在器物旁边的老鼠,既要打,又切忌伤了那“器”。哪位若认死理硬“抬扛”,一定会说:这不太难为了投手吗?再说,老鼠纵然狡黠,谁又见过它会以某种器物为屏障,来逃避人们的打击呢? 其实明眼人知道,“投鼠忌器”  相似文献   

9.
近日收到新加坡《赤道风》季刊总36期,读到了网雷先生撰写的《从“心不在马”到“牛转乾坤”》,读罢这篇随笔,我心头一沉。说来真是令人吃惊,在中国国内渐刮渐烈的所谓谐音成语广告,竟流毒海外。据网雷先生文章披露:在新加坡街头的一间摄影器材店,赫然见到门口有巨幅宣传广告:“好摄(色)之徒!”在庆祝丁丑牛年降临之际,报章上也不时出现斗大黑字广告“牛转乾坤”。专与文字打交道的报刊是如此,商家就更不用说了。网雷先生在文章中特别提到谐音成语广告在中国正大行其道,如“鳖(别)来无恙”;“咳(刻)不容缓”等等。  相似文献   

10.
胡锦华 《学理论》2008,(11):21-21
中国有两个成语:“人生苦短”与“度日如年”。其实时间照旧“滴答滴答”地前进,只是反映了人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1,(20):51-51
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从头至尾连用了六个“一”字开头的成语,这六个成语不仅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妙语连珠,风趣幽默,画龙点睛,每句成语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听罢令人既哑然失笑,又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我小时候正当40年代,天津有一位漫画家塑造了一个人物叫“老白薯”,其形象憨头憨脑,一题四幅,都以成语为题,四幅之间有情节相连续。我是从他这里懂得了什么叫“投鼠忌器”的。整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好像用上“投鼠忌器”这个成语的时候不多。到了70年代末期,叶剑英元帅有一次说,批判四人帮要投鼠忌器,真是石破天惊,一语中的。我眼前立刻出现了当年漫画里那充满画幅的文玩古董大宝瓶,在一切记忆中,形象记忆是最容易唤起的。又是许多年过去,有时看到新闻媒体曝光的一些“窝案”、“串案”,往往是在当地的首长升迁或另有高就以后才得侦破,不知为什么,我重新想起了“投鼠忌器”来。要打老鼠,又怕伤着“器”,不妨把那“器”(巨大无比的“器”则不在此列)挪动一下。倘借口怕弄坏了家伙什  相似文献   

13.
为揭开因成语“夜郎自大”而家喻户晓的古夜郎国神秘的面纱,考古学家的脚步辗转于整个中国西南,在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指引下,与魂牵梦绕的夜郎王进行了多次“非正式会晤”,但是,缘悭一面,至今未能目睹“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未必,未必     
韩羽 《瞭望》1989,(10)
成语“守株待兔”,谓不主动争取,坐享现成,而卒无所获之意。以时下观之,此言未必。试看“大锅”之中,无论职称、或是奖金,不乏守株而得兔者。萧衍曰:“专守株而待兔”,此盖专为后人预言欤? 又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言亦未必。有米何待巧妇?笨妇亦可炊之。无米成炊方显巧妇之巧。时下有比巧妇更巧者,试看“官倒”,妙手空空,倒来倒去,何止无米成炊,更腰缠万贯矣。  相似文献   

15.
黄进 《党政论坛》2003,(9):41-42
“惟楚有才”和“楚材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曰楚国地灵、人才济济;二曰楚国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明抬暗贬之意,但于历史上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公子归生访晋归国,令尹(楚相之称谓)子木向他了解晋  相似文献   

16.
餐桌污染威胁人类、“傍名 牌”服装令消费者有苦难 言,到哪里才能买到放心 的商品?今年2月,浙江省工商局在 全国率先推出了重点商品市场准入 制度,不让假冒伪劣商品“混”进流 通领域。这项制度在全省11个市 228家商场、超市试点4个多月后, 带来三大满意:消费者购物放心了, 商场信誉提高了,政府部门执法成 本也相应降低了。  相似文献   

17.
灯下读报,两则消息让我久久沉思。一则是北京著名景点北海公园近日遭严重污染,水面上部分鱼、鸭死亡,原因已查明,污染来自上游什刹海。另一则是如不大力整治,长江水即便输到京津也是废水,原因也已弄清,是上游江苏段水质受污染所致。整治自然的污染须抓源头,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须从源头抓起。 近期,随着一些大案要案的频频曝光,传媒上“底线”一词颇为流行,多见的有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等等。笔者质疑,在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新形势下,倡导守住“底线”社会效果好不好?只讲“底线”,法律的、道德的防线能不能守得住? 所谓“…  相似文献   

18.
要在世上办点事,尤其是好事,就必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付出代价。所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好事多磨”这个成语,应该说是总结了无数人生经历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9.
邱炜煌 《党政论坛》2013,(12):12-12
净化政治生态,先得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当下的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支配下,卖官者权力寻租,甚至明码标价,买官者投其所好,钱贿、色贿、雅贿无奇不有,于是“带病在岗”、“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现象司空见惯,而不跑不送者的政治发展空间因为这种“不正当竞争”而被大大压缩。  相似文献   

20.
“徐娘半老”这句成语,人们往往用来形容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徐娘”是指南北朝时萧梁政权中的皇室贵妃徐昭佩。历史上,这个“半老”的徐娘容貌真的很美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