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稳定是社会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政治稳定的涵义作为思考的起点,剖析中国在社会转型期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并提出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它有助于人们及时表达政治见解,释放,情感情绪;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有效沟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对我溺的民主机制和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趋利避害,保诞杜会的政治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社会抗争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抗争和政治稳定之间具有关联性,正确理解二者之间关系以及妥善处理当代中国的社会抗争现象,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一般性的特征之外,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由于国情的不同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意味着社会抗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是较为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抗争控制与疏解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同时,从政治稳定的角度理解社会抗争,其正面作用与其负面影响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李云 《理论导刊》2007,(12):44-46
政治心理对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消极政治心理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关系的深入调整与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水平,才能促进我国社会政治心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谷士刚 《学理论》2010,(1):37-39
政治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分析目前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种种因素,同时对照我国现有的维持稳定的各种主要资源可知,当前我国政治局势是能够保持总体性稳定的,但也存在一定影响长期稳定的不利因素,对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策略加以消除。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由政治强力整合形成的政治身份制结构到法定权利基础上的经济分层结构的转型,与此相适应,政治运行态势也经历了从集权型稳定到过渡型稳定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将逐渐发展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将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着民主型稳定的实现。社会分化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次较大规模调整。“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发展的最佳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孝春 《理论探讨》2003,3(6):23-25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力求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蔺俊萍 《党政论坛》2010,(21):27-28
一、社会资本所蕴含的政治参与功能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  相似文献   

9.
政治稳定是政府不懈追求的执政目标,民主政治对政治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价值,它是客观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把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领域,使政治研究精确化、数量化,从而体现政治研究的科学性,客观上要求建立社会政治稳定测量指标体系.衡量社会政治稳定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四个基本指标,而且四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综合测定政治、社会稳定的基本状况.政治制度是政治建设中的投入状况测量指标,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是政治建设的过程性测量指标,政治秩序则是政治建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社会政治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稳定、为什么需要稳定、如何实现和维护稳定等问题。邓小平追求的稳定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动态稳定、底线稳定和系统稳定。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发展中坚持邓小平稳定思想,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下的农民政治参与与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呈明 《理论导刊》2002,(10):35-37
本文从农民政治参与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出发,阐述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实现农村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完善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亨廷顿政治秩序理论模型的基本逻辑和观点是政治不稳定根源于社会转型,终结于政治制度化.撇开其意识形态的因子,我们依然可以从该理论模型获得启示,从而为中国社会稳定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要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政府能力方面,建构强大政府;政治体系方面,提升吸纳能力;政治认同方面,提升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论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并仍可能继续威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畅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切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众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政治稳定性和民众社会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影响政治稳定性的良性社会心理表现为理智成熟的社会价值取向,开放忠诚的社会情感体验,求稳怕乱的社会心理需要,较为普遍的主观幸福感受。影响政治稳定性的不良社会心理表现为社会群体敌视情绪滋生,各阶层弱势心态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困境,社会认知与情感困惑冲突。为此,提出设计惠及全民的公平经济制度,推进化解官民冲突的廉政制度建设,实施切实改善民生的保障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教化,构筑有效的社会疏导与支持网络等矫正措施,以实现民众社会心理的优化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稳定是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需要。然而,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所采取过的金部政。体中,民主政治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民主政治所内含的信任、妥协、宽容和法治理念以及在此理念基础上建构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机制、权力更替机制、冲突调控机制、协商谈判机制和社会资本增量机制等为其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价值基石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保持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政治稳定不仅意味着政治领域中各种关系的相对平衡、相互协调,也意味着政治心理的安全性。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模式应当是发展中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政治稳定与民主政治发展是辩证的统一体,现代社会政治稳定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政治稳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民主政治又是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必须把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统一起来,同步发展,防止二者相背离的倾向,特别是要抓好二者的结合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要注重克服、化解影响和制约我国政治稳定,发展民主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9)
运用社会、政治稳定理论从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主体、核心、动力、必要性、基础、类型、形态、主要表现等方面,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及其实现对于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也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能够形成正向互动 ,即社会分化为政治稳定的实现奠定社会环境基础 ,合理的结构功能基础及心理文化基础 ,发挥了正向促进效应 ,同时政治系统的稳态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建立符合转型社会要求的政治控制体制是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