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近代学界在关注私德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公德的研究。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公德概念系由福泽谕吉首次提出,其对公德和私德概念的对应界说引发了学界的探讨热潮。学界的相关探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德和私德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对二者的真义进行辨析;二是对公德和私德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三是在对公德和私德真义及关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围绕国民的公德和私德素养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公德建设循着私德全面主导、公德建设毫无作为——私德全面受遏、公德建设高亢跃进——私德合理张扬、公德建设大有作为的发展轨迹,进入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发展新时期。这一前景具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当然,当今时代的农村公德建设也面临着部分农民利益意识过于膨胀等因素带来的挑战。为了化解这些消极因素,实现农村公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可在这些方面积极作为:大力兴建公共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大力推广农民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公共事务合作、大力组织跨地域性的文体赛事以及大力改善村庄环境。  相似文献   

3.
浅析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奋进 《理论学刊》2004,(10):44-48
当前 ,在公共部门存在着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错位危机 ,这种危机的突出表现是“只有恩怨 ,没有是非”。恩怨是感情问题 ,属私德调整的范围 ,是非属正义与否的问题 ,属公德调整的范围。公德与私德的核心价值不同 ,适用领域不同 ,错位使用会造成行为主体在行为选择上的混乱。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公私领域界线不清 ,再加之私德文化传统过于强大 ,若不注重对私德进行分析、定位 ,公共道德的建设势必遭遇文化阻隔。  相似文献   

4.
"公德私德化"即使公德内化为公民的内在德性,促使公民公德意识的培养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实现"公德私德化",对于解决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道德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所造成的公共生活的道德悖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了"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标准,其中"讲道德、有品行"是核心要素之一。"立身立业,必先养德。"修好德行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关乎民族富强,守公德关乎人民福祉,而严私德是对明大德和守公德的细化,更是明大德和守公德的基础。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复礼"即建立社会规则以制约人身上的"劣性",最后到达"仁"  相似文献   

6.
所谓私德,词典解释为"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相比公德,党政领导干部的私德往往具有隐性、自律、低调的特点,尽管私德不会对权力的运作产生直接、显性的影响,但作为道德素养的组成部分,私德也是党政领导干部精神境界、思维品质、党性人格、品位追求的综合体现,反映自身素质的内在结构,是以人为本在领导素养上的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比较重视道德.但国人是重视"私德"而轻视"公德".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结构里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发育不良.因此,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就必须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中国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运行离不开道德的调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伦理道德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凸显。伦理道德要继续发挥社会整合作用,就必须实现现代性转变。目前传统伦理道德向现代转变呈现出伦理道德规范法律化、公德与私德分化等特点。因此,实现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变,应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传统转向现代,由他律转为自律,实现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取向的对接与互补,形成一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孟晓妍 《前线》2014,(2):113-115
近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宽容的内涵、特征、机制也发生着转变。自然经济中的美德式宽容反映着私德意义上不平等主体间的一种道德关系;而商品经济中的制度式宽容已受到法律的规范与保护,成为公德意义上平等主体间权利关系的投影;但只有在时间经济中生发的普世性宽容,才终能超越美德宽容的感性狭隘和制度宽容的理性局限,提升为文明世界所需的真正宽容。  相似文献   

11.
黄建跃 《探索》2022,(5):1-13+19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借鉴了世界各国从政道德建设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优良道德传统,是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从政道德建设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原创性贡献,表现为明确了大德、公德、私德的道德范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政德建设内容体系的新发展;建构了熔铸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于一体的从政道德结构,形成了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新构造;提出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为主要修德路径的政德建设新思路,作出了政德建设方法体系的新设计。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从政道德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政德建设诠释了党员干部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问题之思,体现了党的政治主张与现代政治文明所张扬的政治稳定与政治共识的政治价值。新时代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与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思想修养与道德实践,夯实思想根基,培育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现信仰自觉和底线自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对学史崇德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史崇德的明确要求,为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公德意识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道德规范在转换,很多制度、规范尚在形成、发展与成长之中,公共道德规范还没有定型、完善和刚性化,公德理念还没有内化为社会的集体认知,还只是在社会的表层上游走,公德的惩戒与修复存在制度真空.公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规则意识教育,以塑造人的规则意识和行为方式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文明、不和谐、不如人意的情况还随处可见。可怕的是由于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泛滥,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和罪恶感逐渐淡化以至消失,对羞耻的事情无所谓,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不讲公德、私德。在许多的时候,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正不压邪的现  相似文献   

16.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礼"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兼具风俗习惯、政治秩序与伦理道德意义,遵循"情、理、法"三位一体的践行逻辑。引导青年知礼、明礼、用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可以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勇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政德观的生成经历了由具体到系统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与发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其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统与时代相融通、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是其理论特征;重视学习、注重自省、严肃党纪党规是其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突出理想信念这个根本问题、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明确制度建设这个外在保障是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锤炼政德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认真讲政德,夯实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格基础;二是切实立政德,把握好政德的核心要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是自觉养政德,坚持“知行合一”,不忘初心、慎独慎微、增强定力。  相似文献   

19.
正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把政德建设作为从政第一课,才能把才干发挥到正道上。否则,即使知识再多、学问再深、能力再强,也难以做出  相似文献   

20.
陈晏 《当代贵州》2016,(35):38-39
正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德的修养摆在突出位置,自觉讲大德、带头守公德、认真严私德,以良好品德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发展一方经济、维护一方稳定、改善一方福祉的重要使命,其道德的好坏、品质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