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公证的价值     
公证与公正似乎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在汉语中,他们的读音完全相同,并且"证"中包含着"正",这是二者在形式上给我们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一、对收养公证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 (一)"政策性调整阶段".从1982年国家公证制度的恢复到1992年4月我国第一部<收养法>正式实施,这一时期为收养公证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收养公证是靠单一的国家政策及一些司法解释来办理的.  相似文献   

3.
公证制度对中国来说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其渊源于中西方之间关于司法的观念的差异表现。本文解释了大陆法系中的公证制度,分析了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并且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对公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证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依法进行公证和依法拒绝公证.正所谓"不止不流"、"不禁不行",公证工作就是在对真实合法的事实、行为予以确认、证明的同时,对不真实、不合法的行为予以拒绝证明.如果在公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依法拒绝公证,那么依法公证也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
徐亚杰 《中国公证》2005,(10):22-23
一、建设公证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信用是公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信用"二字,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信用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公证制度是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正和诚信为依据,反映政府和社会的信用度,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利益、权势驱动.  相似文献   

6.
一、改革中的公证法律服务市场化定位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提供公证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公证处的性质是"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  相似文献   

7.
王映明 《中国公证》2004,(11):15-17
随着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方案>的出台,公证行业的改革进入到规模化、系统化的实施阶段.按照<方案>的要求,大部分的公证处将改制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法人".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上海市东方公证处):精细化的公证法律服务,本是我2014年打算研究的课题,接到《中国公证》杂志的"指令",没有多想,就把这个题目定为这次沙龙的主题。我知道中国公证行业发展的多样性,所以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公证员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精细化要求公证不仅仅是证明廖丽(云南省昆明市中衡公证处):精细化公证法律服务,当我听到这个论题时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居然是左  相似文献   

9.
继2001年4月湖北体育彩票发行发生"彩球风波"后,2004年3月西安体彩销售又发生了严重的"宝马事件",给我们的公证工作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彩票公证应当慎重行事.  相似文献   

10.
孙咏梅 《中国公证》2004,(10):41-44
所谓"必须公证",是指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公证机构公证,才能成立或生效.在此,有几点须加辩明:首先,必须公证并非指一切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都须公证.我们知道,公证是代表国家对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加以证明和确认,赋以该行为或事实以法律认可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蔡煜 《中国司法》2003,(2):49-50
三、公证权监督问题 “权力趋向腐化,绝对权力绝对腐化”。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运作一个有效的公证权监督机制,公证权很容易被商品化或者沦为一些党政机关领导者的“法治工具”,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公证权在沿着我们改革者所设想的从国家权力走向社会权力的行程中,被腐化了,不得不提前走进了历史的坟墓,等待重生。  相似文献   

12.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证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公义 《中国司法》2004,(10):45-48
公证制度是由西方创立的,是现代大多数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通行的证明手段,具有法律上确定的效力。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属于“私证”范畴的“中人”制度,证明某一事实的存在,但由于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交换总量不大,因此国家权力没有介入,所以,这种私证制度没有演变成为现代的“公证”制度。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证制度是民国初年从西方引进的,1935年见诸法律,至今不到百年历史,仍未真正成为一项与中国现有法律制度完全融合的制度。最近,“西安彩票事件”又引发了国人对公证的关注和争论。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实践、历史…  相似文献   

13.
2003年7月,张福森同志于长春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提出:"公证与律师不同,不能引入竞争".这是与过去关于公证竞争观点完全不同的新提法,且出自司法部部长之口,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陶钧 《中国公证》2014,(3):63-65
正一、公证程序规则与公证法律服务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当事人只身来到公证处,发生了如下对话:"您想办什么公证?""不知道啊。""您为什么办公证?""我明天出国,今天想办了带走。""您带了什么材料啊?""身份证啊。"这样的窘境从侧面反映出公证常识在大众生活中的缺失,也反映出公证程序规则与公证法律服务在公证文化构建中的不足。因此,如何完善公证程序,让公证程序化、合理化成为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首先,现阶段我国公证程序还有待规范和成熟,很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证》2009,(6):44-44
2009年4月25日至26日,200多名公证员及管理人员汇聚宁夏银川,共同就"强制执行效力公证债权文书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左燕芹到会并致辞。会议邀请中国公证协会左燕芹副会长、司法部研究所王公义博士、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16.
公证与我     
饶伟 《中国公证》2005,(9):59-60
说实话,在学生时代,我的理想是去做一名律师,除恶扬善、维护正义,但佛法讲求缘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得不说我与公证有缘.记得2002年的一天,我陪一个同学去公证处应聘,前来应聘的其他人不是嫌工资不高,就是畏惧工作辛苦,纷纷"落马",结果我却意外地留了下来,从此踏进了公证之门.那时,我只是从课本里抽象地了解公证,公证在我的脑海里就犹如一张白纸.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公证处摸爬滚打三载有余,这三年,记录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长历程,这三年的经历告诉我,选择公证是对的,我为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感到深深的自豪.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27日,由中国公证协会主办、福建省公证协会承办的主题为"公证公信力与公证事业发展"的公证公信力建设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证协会的负责同志和公证员代表、中央有关部门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增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公证协会会长丁露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所  相似文献   

18.
薛春喜 《中国公证》2005,(11):13-16
二、<公证法>颁布的意义 (一)<公证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典 新中国的公证制度是借鉴前苏联公证制度创立形成的,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至1959年,为新中国公证制度的初创时期.1959年至"文革",为公证工作停滞期,除基于国际惯例办理的少量涉外公证外,国内公证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一、对公证进社区的认识 公证法律服务进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功能齐全、文明的社区不应当没有公证的介入.公证进入社区的形式之一,是在社区内设立"社区公证接待室".  相似文献   

20.
陶峰 《中国公证》2014,(4):29-31
正一、"公证受理标准不一"——当事人视角下的公证失信公证受理标准不一是指在面对相同的公证申请人和相同的公证申请材料时,同一执业区域内的不同公证机构、不同公证员是否予以受理的结果不同。通俗一些的表达就是"某项公证业务在这个公证处不能办的,到那个公证处就可以办"、"某项公证业务找这个公证员就好办,找那个公证员就肯定办不成"。这样的情况在公证实践中确有存在,给当事人留下了办公证"因人(处)而异"、"没有统一要求"的印象,对公证公信造成负面影响。从实践中看,"公证受理标准不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