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英杰 《唯实》2009,(5):96-96
自古至今,中国人评价官员一向爱用简单的“两分法”:“贪官”和“清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贪官”的无比憎恨,可以说是“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才解恨;而对于“清官”,则一律加以敬仰膜拜、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2.
●“误会了。误会了。你看我像个贪官吗?”衣着朴素,至今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的现三周用党性作保证对办案人员说。●为了节约开支,现三周刚任宝鸡市纺织总公司经理就将公司仅有的一辆小车卖掉,他骑自行车上下班,他像个清官。●现三周关心职工,刚到市百货文化用品总公司担任经理就倡议为广大职工干部集资盖住宅楼。广大职工干部竖起大拇指夸奖。他像个清官。●然而,贪官再像清官,他依然是贪官,因为他有填不满的欲壑。请看———  相似文献   

3.
彭安玉 《唯实》2013,(2):84-87
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  相似文献   

4.
朱总理在和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一段应邀评价自己的话,大意是:等我做了一任总理下来,全国人民能说我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更慷慨一些,说朱镕基还是办了点实事,我就更谢天谢地了。 做清官,办实事,对各级领导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个起码的要求,不贪、不懒不就行了么?其实不然。要想真正成为老百姓口碑上的清官,真正办了老百姓希望的实事,并不容易。 比方说这清官。老百姓从来都是喜欢的。但当前的官场上到底是清官多,还是不太清的官多呢?应该是清官多吧。不过连颇获老百姓好评的朱镕基同…  相似文献   

5.
说官     
说官桂兰东明古往今来,从来就有好官与坏官之分、清官与贪官之别。贪者,民之贼也。贪官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蝇营狗苟,到处索取,肆意挥霍。贪官靠权生财、靠权行贪谋利、不贪不沾不捞心就会痒。开始贪时诚惶诚恐,深怕露出麒麟下的马脚,被查被逮。后见风平浪静,渐渐...  相似文献   

6.
所谓清官,顾名思义,是指清正廉洁的官吏,与贪官相对(《辞海》释语)。历史上,清官盛称于明清,此前称为廉吏。廉吏有各种别称。汉代司马迁谓之循吏(奉法循理之士)。其《史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13):124-125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情况都有。清官、好官离任令百姓恋恋不舍,恨不能长期留住——人虽走,却留下了好名声;贪官、坏官离任则令百姓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笑廉不笑贪,清官不香、贪官不臭”等腐败文化沉渣泛起。在一定范围内,腐败有逐渐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危险。用积极健康的廉致文化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腐败、打击腐败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自古至今,中国人评价官员一向爱用简单的"两分法":"贪官"和"清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贪官"的无比憎恨,可以说是"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才解恨;而对于"清官",则一律加以敬仰膜拜、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10.
刘诚龙 《廉政瞭望》2009,(12):61-61
在历史长河里,要找清廉变贪污的,随手可开出要多长有多长的名单,要找贪污变清廉的呢,难度可比大海淘金。但贪官变清官,并非绝无,也存仅有,清朝康熙年间的郭瑗即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1.
清与贪     
说起清官,人皆敬之、颂之。譬如包拯,譬如陶潜,不畏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让人敬仰。但由于环境、地位等情况的影响,有时一些清官也不得不曲意逢迎,在其清廉名分上留下“瑕点”。例如明朝宣德、正统时江南巡抚周忱,在任20年,兴利除弊,颇有建树,甚得民心。但由于当时宦官专权,他也不得不讨好宦官王振,送地毯、送金观音像,以此求得行事方便,其委曲求全从事,亦可窥见。提起贪官,人皆恶之、鄙之。譬如严嵩,譬如和坤,骄奢淫逸,贪赃枉法,挥霍无度,终被查被抄被惩,而且被人一直唾骂至今。但贪官亦并非个个生性就…  相似文献   

12.
在腐败案件高发的今天,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清官”,别人能贪则贪,他却给自己制定了拒礼拒贿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3.
假如贪官走上舞台,一准没人说他们是贪官。因为他们的服饰扮相,唱念做打,都俨然一副清官模样。先看唱词和念白。真正的戏剧中人物,扮贪官污吏者,一般都是道出或唱出自己是贪官。比如《四进士》中的田伦,求信阳府道台顾读枉法徇私,一边写信一边唱道:“上写田伦顿首拜,拜上了信阳州顾大人……三百两纹银押书信,还望年兄念弟情。”多直白!现实中的贪官可不这样,他们嘴里说的 ,笔下写的,可都是清正廉洁的词儿。比如肖作新,1999年1月3日正式当选安徽阜阳市市长,当天答记者问曰:“要坚决惩治腐败现象,严厉查处贪污受贿、弄权渎…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强调修德是做官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文人墨客在史学和文学作品中,对忠言直谏、奉法守理、廉洁清正、不徇私情的从政者大加褒奖,对阿谀奉迎、任人唯亲、贪赃枉法、穷奢极欲的当权者给予无情的贬斥。人民群众以此把为官者划分为“清官”和“贪官”,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评价,也是一种道德上的褒贬。海南籍明代清官海瑞已故六百多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这就是为政清廉道德高尚的影响力所致。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笑廉不笑贪,清官不香、贪官不臭”等腐败文化沉渣泛起。在一定范围内,腐败有逐渐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危险。用积极健康的廉政文化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腐败、打击腐败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因贪赃枉法而被处死的贪官屡见不鲜,但在一身正气的清官面前羞愧而亡的贪官实在是绝无仅有。这就是唐代泾州的一员大将名叫焦会湛。据史载,焦会湛因有战功被封为唐负责泾州防务的军事长官。此人自恃有功,横行四野,民怨极深。他以辖地为己有,大肆抢占百姓的田地,然后再把土地租给农民,并要农户把所产的一半粮食给他交租子。一年遇大旱,赤地千里,庄稼几乎绝收,农民便纷纷请求焦会湛减免租子。但焦会湛却蛮横地怒吼道:“天大旱又不是我叫旱的,租子一粒都不能少。”并派兵丁到处抢征强征。农民实在无路可走了,就到营…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12,(20):1-1
一心为公是官德的第一要义。这是政治立场、政治标准。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公与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是最影响人格与人品的大题目。历史上向来就以怎样对待公与私而分成贪官、清官。一个普通人的私心顶多是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自己的孤立,一个有权的人有了私心,就...  相似文献   

18.
历朝历代,贪官固然很多,但清官也不少。关于清官吃喝的清廉故事,在各类史书上多有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有位郑馀庆,他当过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少师,还封了荥阳郡公,食邑两千户,按理说可以过着奢靡的生活了。可是他却一生清贫节俭。有次他请客,吩咐厨子说:"一定要去毛,蒸烂了,脖子别折断啊。"大家一听,饥肠辘辘,觉得不是鸡鸭就是鹅什么的。结果菜端上来,竟然是一盘蒸葫芦。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充满着意外和变化.当初最为幸运的人,也可能在生命的后期遇到莫大的不幸."我想那些被揭露出来并受到惩罚的贪官,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不觉中,"清官"变成"贪官","领导"变成"囚犯","幸运"变成"不幸","光明"变成"黑暗".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贪官,大都善于伪装,竭力把自己粉饰成“清官”形象。他们说起话来,满口的仁义道德,但干起事来,却是一肚子男盗女娼。明代有个贪官明明想大捞一把,却指天发誓说:“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但不久,有人送来百金行贿,他说已发过誓,假惺惺地不收。行贿者知其心思,便说:“请将此金纳入袖中,便烂也只烂了袖子。”此语正中贪官下怀,便欣然收下,从此来者不拒,一律笑纳。随着时代的演进,当代的贪官较之其前辈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说起腐败痛心疾首,抨击时弊义正辞严,但实际上这些人不过是一群“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