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对旧自然观进行批判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批判性的形成过程。对资本主义社会破坏自然的现状的批判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批判性的主要表现;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实践论、唯物辩证法批判旧自然观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批判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邓喜道 《理论月刊》2005,42(9):10-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转向而实现的:一、从本体自然观到社会自然观的实践论转向;二、从机械自然观到人化自然观的关系论转向;三、从构成自然观向过程自然观的生成论转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本文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云燕 《传承》2009,(4):56-5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本文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红雁 《前沿》2007,(10):14-1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卢波  敖天颖 《人民论坛》2012,(11):148-149
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此给予了深切关注,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它既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和思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这些思想为解决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并把这种实践转向全面贯彻到科技观之中,表现为人化自然观、科技价值观。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出发考察自然存在方式的演变,通过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认为自然世界逐渐从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实践性存在;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性建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技术应用。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其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从实践维度阐释和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更加突显出其革命性、先进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完成了哲学史上的重大飞跃,跳出了以本体论为本的旧的体系哲学的窠臼。因此,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研究一直是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者们从各种角度对涉及实践概念的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进行解读,并且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研究和论证也是层出不穷的,似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已经被研究的十分透彻了。然而,伴随着实践地位的提升,实践概念在不断地被简单化和庸俗化,出现了唯实践论的倾向,似乎能检验一切,也能决定一切。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点形成的轨迹的梳理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深切地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并且把人的生存作为哲学的最终关怀。这种深层的理论关怀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之中。生存关怀视域下应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求真诉求,马克思主义经济观中的求善诉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中的求美诉求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崇碧 《求索》2012,(8):185-187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第一批试图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力图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以往被科学社会主义所覆盖的马克思历史理论逐渐地被揭示出来,被忽略的马克思历史概念慢慢的显现出来。苏俄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深受他们所开启的马克思哲学历史研究路向的影响。因此,了解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解读,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发展马克思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晶 《前沿》2012,(3):67-7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哲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多个视角,以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就体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西方哲学总体上呈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的发展历程,而这一转向的实现者,就是马克思。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实践哲学,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侧重于从客体向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阐发,并就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诠释.马克思哲学侧重于社会实践的主体向度,恩格斯哲学侧重于哲学的一般客体向度,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路的不同点.正确认识这种不同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马克思"人的自然化"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依据这一虚假命题,施密特主张马克思有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而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的人化"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马克思没有与恩格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然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但不是封闭的学说,而是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科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的成果,并没有超出唯物辩证法揭示的规律,而是象列宁早就指出的那样:“灿烂地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1、现代科学技术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无比正确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其创立时的自然科学成就,描绘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我  相似文献   

16.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9.
"理解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它将理论研究带入了解释学视野,也将解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推向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等同于解释学,忽视哲学和解释学的质的区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诠释学"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绝对主义解释学,绝对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主体性、辩证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教条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主观主义解释学,主观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客观性、可知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坚持客观主义解释学,坚持理解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基础和科学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郁乐 《前沿》2010,(9):153-155
文章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类中心主义,并批评马克思对自然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双重误解;文章分析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相关论述,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含义,澄清了在人本主义自然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论,为认识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基础,本文初步呈现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为推进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