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设疑导思是个好方法。一、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就是教师有意在不难理解或看似无疑的内容中发掘疑点,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可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在无疑之处设疑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例如,在初三《思想政…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可读性强而又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初涉教材就自认为懂了,好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其实,这种“无疑”并不是真正无疑,而是没有用心钻研教材,没有找到认知矛盾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概念…  相似文献   

3.
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即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围绕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中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首先要解决“晓之以理”的问题,设疑式教学就是要讲好理、学好理,其特点在于它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定论性知识,而只呈现感性材料(事实、例证等),在学生了解具体现象及有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以设疑、激疑、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寻求答案,使学生解疑,掌握结论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或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是政治课的精髓。要使学生全面领会,准确理解,笔者认为,需要灵活地运用以下五种方法:一、归纳法。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得出来的,运用归纳法进行原理教学,就是先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的具体事物,从分析这些具体事物中,归纳出一个共性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理解不会有困难。如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先讲自然界存在着矛盾,再讲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矛盾,最后讲人们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矛盾。由此归纳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课前是不预习的,这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个别谈心,询问不预习的原因,他们说是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么预习。看来学生预习,是需要“向导”的。下面介绍指导预习“八字”法。一、疑疑是学习的开始。陆九渊说:  相似文献   

6.
分析目前思想政治课面临的矛盾,首先有两个方面:1.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变革要求的矛盾。这种矛盾说明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滞后性”。我们目前的教学有很多不适应社会变革的方面。社会变革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对目前的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变革的需要,使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效益意识、主体意识、法律意识、进取意识等。此外,还要更新内容,改变方法,积极运用符合新时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  相似文献   

7.
疑与悟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从科学知识本身去发现疑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进步的客观要求,并能较好地达到其教育的功能。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书本上,而且遍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果单从本本出发,会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这里所谓“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意思,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育要求相关的、并且发生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素材,特别是当今社会热点,与原有教材有机地结合,并运…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教育特别提倡和强调“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教会学习”、“发展智能”。而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完成学习任务起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以“情、奇、疑、争、用”五字入手,寻找并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动之以“情”趣“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情感的内容和品质。演员表演只有进入角色,才能打动观众;教师上课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政治课教学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死讲”学生“死背”、课堂“死气沉沉”、索然无味的状况,呈现出内容新颖、形式活泼、一派生机盎然的好局面。我校从1992年秋就开始进行政治课教改,是省教科所和行署教委确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改实验基地学校”。教改现已实施三轮,近十年时间。教改气氛浓厚,工作扎实,成绩也较显著。但可喜之余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感慨,应该说得失皆有,经验与教训并存。在我们的教改实践中,以及同其他兄弟学校的教改交流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少数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政…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概念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概念讲解不清,学生就会一知半解,只能对一个个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以至产生厌烦心理。近年来,我围绕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如何创设情境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良好,现概述如下。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思想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思维产生矛盾,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击浪,巧设疑问,激起学…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中如何“设疑…  相似文献   

13.
拟题新探     
在思想政治课考核实验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试题缺乏新异性、趣味性、能力测定性和教育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考试不大喜欢,由此产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厌烦情绪、学生形容政治课的考试是“只要闭门三天,背下满山红叶(指老师在书上给学生划的重点),平时不学,也能捞个好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考试时用这种方式来应付考试。这样一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极不受学生重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对拟题中有关新异性等几个问题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一、关于新异性。新异性是指所出试题不雷同于教材上的题或照般框题、概念和原理的提问。比如书上阐述为“物质和意识关系”,教师拟题为“简述物质和意识关系”我们称之为照搬式提问。因为这种题学生只要背出书上的条  相似文献   

14.
自从通俗歌曲《潇洒走一回》流行以来,“滞洒”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行情看涨。然而把“惊洒”与思想政治课联系起来,还是一位已经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给我来信说的──—“您政治课上得真潇洒,您上课的内容与实际贴得很近……”学生的评价难免过奖,但是学生作为我们的“上帝”,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感觉如何是至关重要的。正像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一样,学生的反映应是衡量教师教学如何的第一标准。试想,如果我们上的课,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一听上政治课就厌烦,或者为了应考而无可奈何,那么,我们思想政治课培养“四有”新人的崇高目标,我…  相似文献   

15.
在新形势下,到底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笔者认为: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其实效。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井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找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执行“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方针,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从1996年秋季开学始,我们逐年级、分层次、成序列地开展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分年级达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这项实验研究归结起来,就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反馈矫正补偿为调控机制,以目标达成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为手段,分年级、有重点地逐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最高学习水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我们选择“教学目标”作为连结“教…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和谐统一的产物,它以或隐或显的形式制约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作为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审美因素,同样要受到美感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探讨美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何功能?一、愉悦性功能教学脱离学生生理、心理实际,这往往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见的一个弊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指出:“我们教书,并不…  相似文献   

18.
一、在思想政治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研“教”活动。研“教”就是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学生没有掌握这门知识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知识学得好坏、能力培养如何等,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所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的问题,始终是我们教研组重视解决的课题。在研究“教”的问题上,我们开展过以下几项活动:  相似文献   

20.
引趣三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规律,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到理想的发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条途径,收效较好;一、以疑引趣。①于平淡无奇处引趣。通俗性、可读性是新编政治教材一大显著特点,不少内容,乍一看来,明白如话,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学习容易滑过。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引疑激趣。如,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教材上为什么要使用“一套”一词?从这“一套”可说明什么?这样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