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平  王家芬 《求实》2007,4(12):31-33
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侧重于民、在民与君的关系上由君转向于民、在德与法的关系上注重于德。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同时又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新超越,这个新超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2000多年来我国的正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与其民本思想是分不开的。儒家的民本思想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重人轻神、以人为本,二是重道轻器、以德为先,三是重民爱民、民为邦本。儒家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现代民主思想、人权思想、人道主义的渊源,也是构筑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根植于中华大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群众路线"智慧的集中表现,其重民、贵民、为民、裕民、从民、顺民、信民、畏民等理论,带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其蕴含的重视民众力量、民众利益、民众意愿、民众监督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与文化积淀。党的群众路线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同时,突破了其在阶级立场、主体地位及利益取向上的根本性缺陷,实现了本质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惟邦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六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着协调社会矛盾,限制和软化专制暴政,培育“贤臣”和“明君”;为近代中国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衔接点;锻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本貌似民主,使许多人混淆民主思想与民本思想中重民、仁政之类的思想界限,误把民本当民主,妨碍人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妨碍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5.
民惟邦本     
梁齐勇 《前线》2014,(4):110-115
在我国光辉绚烂的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始终如一支干流汩汩有声。它原本是儒家治国的基本主张,却又超出儒家的苑囿,经常出现在后世的治国方略中。历史充分证明,民本思想与民族存亡、王朝兴败、社会治乱、民众苦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一思想也确实为历史上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乐局面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证。本刊节选的是孟子、柳宗元、黄宗羲等几位古代思想家关于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珍品和精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民为贵,君为轻"的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的思想创新的重点与亮点,乃在于他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政治思想和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依据的力行哲学。黄宗羲通过讲学活动与著书实践,树立了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也培植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清代浙东经史学派。黄宗羲的新民本政治思想,一方面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经世应务”的治史根本指导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黄宗羲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异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黄宗羲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出于维护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衍生品,它不以维护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局限性。群众路线的基本立足点是关于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科学界定,包含了丰富的民力、民养、民主、民智等方面的民众思想,科学地论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因此,群众路线开创了民本思想新境界。党员干部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最早的民本思想。重民,就是重视百姓。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加以重视;为民,就要有爱民之心,富民之策,安民之道,给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畏民,是敬畏民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它具有民主性的精华,“民本”的“民”指的是劳动者。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在于重视民众的历史作用,肯定“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现实,要求执政者与民同忧乐,要求统治者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因而它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1.
王帆 《理论学刊》2020,(4):130-1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有密切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儒家社群伦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与儒家人性变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儒家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家思想之重践履,以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儒家"贵公"思想等都存在相互融通之处。正是这些融通之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局的政治理念,彰显出理论的彻底性和有效性。但传统民本思想只能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一个侧面,这是由于传统民本思想本质上要保证专制统治的稳定,“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理念都必须从属于这个目的。传统民本思想基于地主土地私有制而提出,虽宣称保障民众权益,但无法成为彻底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人民不仅是生产力主体,而且也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主体,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形成了逻辑自洽。所以,基于生产关系提出、顺应生产关系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民生散论     
江南尘 《奋斗》2007,(10):57-57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神权衰落之际.战国时,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价值。“敬天保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诸多表述,可车载斗量。确有珍视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正当性和证成性的二重维度。在正当性上,孟子政治思想中隐含着“民视民听”的自愿认可原则。在证成性上,孟子政治思想中具有“发政施仁”的敬德保民取向。孟子政治思想的正当性兼具主观与客观面向,故民众的自愿认可体现出理性共识的特色。在理性共识的基础上,可以沟通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内在联系,并为孟子政治思想的民本与民主之争找出一个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为追求理想道德社会实现的治国理论。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其核心是“重民”,把“民”视为政治的根本,要求为政必须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又经一代又一代贤哲们的辨析和弘扬,得以久久传承。从先秦的周公孔孟到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重民、爱民、利民,这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入手,对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的主体内涵、享有民权和实现方式作多角度比较,阐释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寻求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的暗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具有非常杰出的民本论思想,其天下万民为"主","万民之忧乐"为治乱标准诸观点将古代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高潮.但总起来看,黄宗羲的民本论由于其民本之民依然是臣民之"民",依然是神本之"民",依然是客体之"民",其民本之本依然是生存之"本",依然是经济之"本",依然是人治之"本",因此,依然只能属于传统民本论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②顺应民心,与民同乐;③重民生计,富民为要;④忧民爱民,解民疾苦;⑤正风敦俗,育民化民。正确辩析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批判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其有益成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群众价值观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民、爱民、裕民、从民、亲民和信民的"民本思想",提出以"一切为了群众"为核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著作成果、讲学成就四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宗羲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哲学上建立了以"力行"为根本宗旨的实践哲学和"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和兼容性思维,其批判求实精神及疾呼改革的理论勇气,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