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国现有的死因调查制度存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缺失,所以,近年来非正常死亡案件常常引发公共舆论的热议乃至质疑.从死者家属对死亡结论的认可过程看,存在一个由死者亲属与可能的行为人之间存在的纠纷转化为死者家属与公权力机关之间的“纠纷异化”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法治思维为引导,积极借鉴普通法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其司法实践,系统规划、科学构建,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社情的死因查明、认定制度.构建这一制度的关键就是死因查明、认定程序的司法化,即由人民法院审理非正常死亡案件,死因调查权辅助于死因认定权,可由公安机关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构建死因查明和认定制度,应主要规范“非正常死亡案件”的界定、适用死因查明、认定程序案件的基本条件、死因查明和认定程序的当事人及权利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的法律责任及其认定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 ,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存在误区。应以学生主体身份和学校职责为依据 ,界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 ,强化学校过错认定的客观标准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民事行为能力状况 ,对学校职责作出法律规定 ,以有效防止和正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复审审查及授权后的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审查实践中,作为现有技术,有传统的专利文献、期刊论文、个人专著等公开出版物,有合同、销售、招投标等使用公开,也有随互联网逐渐普及而出现的网络证据等以其他方式公开类证据.这些证据种类繁杂、形式多样、内容复杂,认定较困难,常易造成认定标准不一致情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利局和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权威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专利法意义上的现有技术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探讨,作了分类、归纳,就时间标准、地域标准和为公众所知标准作了详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Ji JM  Wang Y 《法医学杂志》2006,22(3):220-223
按国际疾病标准分类法对1995-2004年间某区居民非正常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间年均非正常死亡率为4.6!(4.9!~4.5!),80岁以上组人群非正常死亡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为男性的1.03~1.36倍;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为引起非正常死亡的前3位原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某区居民健康、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链接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技术标准对链接分类的方法来判断行为是否属于受控的网络传播行为,无助于认定行为性质.针对深层链接行为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本文在分析服务器标准和用户感知标准后,提出以“内容实质呈现为原则,以合法授权或播放器跳转为例外”的认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海运货物交付的认定标准及在中国海运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对海运合同下货物交付的认定标准,结合实践以及相关法律的基本制度和原理,论述各项认定标准的内涵以及适用条件,并结合认定标准,对中国实务中的存在争议的交付认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秀朝 《时代法学》2011,9(4):88-93
在学理上,过错的认定标准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之分,两种学说提出了不同的过错认定规则。从本文研究的学生伤害事故案件司法判决看,我国法院对过错的认定,大多数判决采用客观标准,通常采用两步认定规则:先判断行为人是否有注意义务以及注意的程度,再判断行为人是否实际履行了该注意义务。采用主观标准的判决,过错认定的标准及规则,是行为人对致害行为或者损害结果有无预见或是否应当预见以及所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和司法界主要有四种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认定标准.这四种侵权认定标准各有利弊,但同时具有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不平衡、没有结合具体行为类型区分适用侵权认定标准、忽略对作品利用人主观意图考察的三个普遍性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利益平衡、具有区分性、主客观相统一的侵权认定标准体系.通过法律解释法以及价值衡量法对不同...  相似文献   

9.
【裁判要旨】对当事人所举证明内容完全不同的证据,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证明标准进行审核认定;在工伤认定中,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不是必经程序;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指的是抢救能否,起到改变死亡结果的效果,而不局限于抢救是否短期暂时延缓死亡的时间,具体情况的认定视医疗机构的结论确定。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负责办理监管场所非正常死亡案件。但是,由于对非正常死亡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影响了这一部分的工作。作者通过对9例案件的分析,从检察法医实践的角度进行讨论,对非正常死亡的内涵和条件进行了论证,并以此对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关于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规定阐述了新的理解,认为确定非正常死亡并不能成为检察机关受理案件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