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真 《法制博览》2013,(7):63-64
亲属拒证权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很多国家的刑事法律都涉及到该制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任何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如实作证的义务。此规定与我国人情事理有很多冲突之处,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缺失亲属拒证权制度而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虽然在新设置的一百八十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但是本条并没有排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的作证义务。本文从设立亲属拒证权的理念出发,对比古今中外的亲属拒证权制度,提出构建我国亲属拒证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此权利的具体设置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首次确立了部分近亲属的出庭作证豁免权制度。此项规定符合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的法治潮流。本文从新刑诉修改前的相关证人证言规定着手,探讨确立该项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对近亲属出庭作证豁免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3.
丁瑶 《法制博览》2013,(3):193-194
刑诉法的第二次修改草案中出现了有关一般案件近亲属可以拒绝作证的规定,这被认为是亲亲相隐制度在现代法律中的体现,本文拟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的亲亲相隐制度谈起,讨论其存在的合理意义,并结合国外相关国家的立法经验探讨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现代社会是否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分别通过对一般刑事案件和死刑案件,对被害人近亲属司法救助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害人近亲属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在人文情怀和法制完善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应该被广泛推进。  相似文献   

5.
李鹏举 《法制博览》2013,(10):207-208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这次修改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彰显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核心,体现着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其变化也与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精神一脉相承。本文从研究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出发,揭示了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制度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等方面彰显出的司法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的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是审判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积极探索,是践行司法为民的成果。但我国刑事的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建立初始,尚存诸多不足之处,如承担主体不明确、没有确定的补偿范围和标准、没有具体的补偿程序等,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本文试对这些问题简要分析,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许琳琳 《法制博览》2015,(3):103-104
证人证言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对证人保护的措施,意味着立法已开始全面关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权益,但证人保护制度的整个机制仍需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本文将以科学人性观,即新合理利己主义的人性观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理论价值进行分析,并论证其完善的必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完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意然 《法制博览》2013,(7):224+149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专家辅助人出庭作证制度正式纳入到刑事诉讼程序中,从我国审判实际情况出发,在吸收和借鉴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和大陆法系技术顾问以及国外专家证人制度的基础上,创设了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本文从专家辅助人的定义及借鉴外国专家证人制度的有关内容出发,阐述了专家辅助人的地位,并提出专家辅助人制度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郝雪 《法制博览》2015,(1):113+112
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只有在查证属实之后方能成为定案的依据,而证人出庭作证并且在法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是查证证人证言是否真实的最好的方法。但在我国现状,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是庭审中的一大难题。旧刑事诉讼法在证人出庭作证上的问题虽然通过新刑诉法解决了许多部分,但同时也有不明确的地方。庭审方式改革的成败是在于如何使证人出庭作证,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因此,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研究对刑诉法的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一种,对证明案件事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证人出庭提供证言关系着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推进,证人出庭作证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不容乐观。证人出庭率还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证人出庭作虚假证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程序设计和立法的不尽完善。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既要强调证人的义务,以及违反义务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同时也要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加强证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