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讲话中与此相关的内容阐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 ,它以丰富的内涵、必然性的揭示、鲜明的时代特征 ,引起了舆论界和理论界的关注。一、丰富的内涵《讲话》用了六个自然段 ,系统阐述了这一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根本目的 ,《讲话》明确地回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不是满足少数人的需要 ,不是实现某种抽象的原则 ,也不是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 ,而是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 ,努力促进…  相似文献   

2.
有来有往     
平凡 《新长征》2006,(10):33-33
孙玉杰在2006年第8期《学习论坛》杂志上撰文指出,和谐文化作为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化解矛盾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的理念是一致的,是和谐文化在社会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在发展问题上,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强烈反差,人们的认识愈来愈清晰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新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增长并不是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手段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等同于增长,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类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增长并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确切地说,增长的目的是提高以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提高人均GDP水平.人均GDP水平的增长有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部分农村、大多数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人均GDP指标的概念常常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经济增长常常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但就增长本身而言,有多种不同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果:  相似文献   

5.
美与人性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确,世界上的人,没有不爱美的,每一个人都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平时,人们从居室的布置、环境的整修、衣服的裁剪、发型的选择,一直到购买一件小小的日用品,都会考虑到美观的问题。人们希望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符合审美的要求,这样,才会感到舒心、惬意,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人的爱美之心的具体表现。人的爱美之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的。因为,爱美不象人们饥求食、冷求衣那样是纯粹的生理表现,而是超越于生理需求之上的一种人的社会性表现,即人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不是脱离物质的精神实体,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而是处在由自己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一定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中具体的现实的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早在100多年马克思对“需要”有过经典的论述。本文试对这个范畴作以思考以就教于专家。一、人的需要和…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型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发展中重视"人与技术"的融合与和谐,注重主体性需求的满足,力求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各种精神需求同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总量等经济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袁雷 《实事求是》2013,(5):54-57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理想和题中之义,其内涵包括人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和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社会建设中,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下要求和途径:在现实要求方面,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切实保障人的权利;在基本途径方面,必须坚持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统一、坚持物种提升和社会提升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社区职能的调整变化,是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律规定表明,社区既不是行政组织,也不是民间社团,而是既承担政府部分工作,也要发挥自治功能的法定组织。  相似文献   

10.
研究和实践新的发展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为什么现在鲜明地提出树立新发展观的问题?现在鲜明地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因为:第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但就总体而言,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实际要解决的是几亿人、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这不能不为当时的发展观打下深刻的烙印。温饱问题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也比过去高…  相似文献   

11.
人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人格本质上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其发展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格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又是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的存在。“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犤1犦当代哲学人格理论所阐述的人格是指在生理、心理和伦理各个方面获得了完整意义的个人。研究目的在于使一个人成为具有实践和价值属性的,具有自我统一性、同一性和唯一性,从而与其他人区分开…  相似文献   

12.
胡皓 《学习月刊》2010,(8):33-34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是每个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针对发展与代价问题提出来的。在旧式分工条件下,人们的活动因为受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这最终导致人的不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冷鹤琴 《求实》2006,3(Z1):3-4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不是对经济单方面增长的关注,而是有着深远的政治寄托。邓小平主张“开放促进内源性”发展。显示出若干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新发展观”思想。邓小平把主要精力投注在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上,对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等发展目标都有所关注。在对中国发展的思考中,邓小平显然十分关注经济发展问题,但如果深入考察他的发展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面临发展经济巨大任务的同时,邓小平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综合全面的持续发展,这种发展观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价值结构。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现,有着对人民…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发展实践蕴涵着发展观的时代演进和深刻变迁。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权为本的生存性发展观确立,到改革开放后以温饱为基础追求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小康观实践,再到美好生活为指向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全面小康观,社会发展观的演进都是基于中国社会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凝结于"人民性"这一重心,着力于满足人民幸福的共同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引,坚持以生态文明为统领的发展路向,将在现实性上助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这种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指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2 )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及人的素质 ;(3)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 ,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 ;(5)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区文化工作须加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谈到文明社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配套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这些作为硬件建设非常重要,但这不是文明社区的全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饱暖,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多;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了“社会人”,这也要求社区的服务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社区工作除了要提供给人以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外,还应加强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让封闭的人们有愉悦身心、相互沟通的机会,在不自觉中提高素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社区…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光纤网络和卫星通信技术革命,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时代趋势。世界的全球化发展无疑会给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客观上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观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自觉将自身的社会发展观置于全球思维框架中来重新思考和定位。  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恰与世界全球化突飞猛进的到来同步,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基于邓小平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和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强国的实践理性道路,是开辟低碳社会。低碳社会是以排放低碳气体、改变温室气候为动力,以探索新能源方式和技术方式为基本手段,以创建新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两翼途径,以实现“人与天调”的全新生活方式和美学方式为最终目的的生境化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因而,为实现生境化的生态文明目标,低碳社会的实践理性方向只能是全面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而不是可持续发展。低碳社会所面对的根本问题、所肩负的根本任务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是指在实现可持续生存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生存包含人、社会、地球的可持续生存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吴焕文 《求实》2002,2(3):53-55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方式通过“人的生产”而生产“生产”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种“生活力” ,特别是在以知识和创造性为主要动力的现代社会 ,“生活力”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力” ,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一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立刻引起全国上下的强烈关注,如今实现科学的发展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付诸实施,而抓落实的关键在于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来保障。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需要体制创新科学的发展观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通过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城市乡村、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和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