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谣言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更为复杂、更为迅捷;网络助推谣言,如梦似幻、百味杂陈,使得网络世界变得犬牙交错、鱼龙混杂。只有探寻出网络谣言的规律特征,才能使治理的深度、广度及效度变得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本研究以叙事学贯穿整个分析过程,以网络谣言叙事范式为研究切入点,界定概念、逻辑推演、规律探寻,力争做到可辨可识;结合"跟进式"治理的优势及网络谣言叙事的特点,破网络谣言叙事之弊,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之策。  相似文献   

2.
谣言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更为复杂、更为迅捷;网络助推谣言,如梦似幻、百味杂陈,使得网络世界变得犬牙交错、鱼龙混杂。只有探寻出网络谣言的规律特征,才能使治理的深度、广度及效度变得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本研究以叙事学贯穿整个分析过程,以网络谣言叙事范式为研究切入点,界定概念、逻辑推演、规律探寻,力争做到可辨可识;结合"跟进式"治理的优势及网络谣言叙事的特点,破网络谣言叙事之弊,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之策。  相似文献   

3.
环境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征表现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网络造势赢取声援,其内容主要是对政府、警察、解放军、官员的妖魔化,其后果多表现为加剧社会对抗。谣言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争取舆论支持,其发酵与传播基于刻板印象的"强弱"情景构建,其扩散基于从众心理下的集体行动。着眼于谣言的发生机制对其进行治理,要从源头上预防网络谣言,为公众提供可供查询的环境信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长效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及时进行阻截,要建立官方"第一发声"反应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净化网络谣言;还需提升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4.
网民对于信息的判断力和辨别力是有限的。网络谣言的生存环境由网络谣言、信息接收者、网络媒体和政府自身构成。网络谣言的能量释放是剧烈的:一是危害政府权威,制造识别难题;二是异化话语权,扰乱社会生活;三是制造社会热点,提高社会风险。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如下:进行民主架构,培育公共意识;提升媒体责任,增加证伪路径;促进行政管理创新,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联动机制,坚决执行并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网络谣言的争议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网络谣言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且当前我国法律中有关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的法律依据不够清晰,使得个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谣言进入了网络谣言罪名体系的制裁范围之内,造成了司法困境。针对这一问题,从"社会危害性"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重点研究违法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即是网络谣言对谣言受众生活影响的累加,通过三元素法对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相关法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增强管理机构及评估人员专业化、提高民众认知谣言的能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等途径,不断探索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谣言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健全法律规制、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行业自律机制、培养公民理性的媒介素养等措施,使网络谣言治理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网络谣言频繁发生,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漫延。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内容,网络传播的"倍增效应"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法律学界对谣言的研究兴趣。因网络谣言的治理因规范和自由的界限模糊,分类方法无疑是处理此类情况的极佳策略。网络谣言的内容类型、损害利益类型、动机类型以及主体类型,共同织就了一个网络谣言分类识别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灾难事件中新闻与谣言概念及传播特性的探讨,分析了在灾难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新闻质量特性,并论述了当事件具有极强的模糊性时、谣言对处在信息匮乏状态的人们而言具有新闻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它对话题的关注,更表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添加的"即兴新闻"。因而,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正是这种新闻的价值使谣言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发挥着"替代性新闻"作用,并与大众媒介的新闻一道共同建构起受众对事件的整体性认知。文章从谣言双重信息传播的角度,揭示了这种认知所包含的不客观和虚假成分的形成路径,探讨了在社会意义上通过谣言去发现真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6,(5):8-13
互联网为谣言提供便捷快速的传播平台,一定社会情境下的消极社会心态是谣言产生与传播的重要诱因。网络谣言产生具有客观性和难以预测性。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网络谣言映射部分社会心态,这包括负面情绪、弱势心态和信任危机等。社会心态与网络谣言相互作用:消极社会心态下的人们更易信谣传谣,消极社会心态在网络谣言中传播扩散,在网络谣言动员中容易转化为集体行动等。网络谣言必须加以治理。基于社会心态层面的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法治国家和提高公众的理性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经济利益的非法攫取,网络制谣、传谣成了一些人非正当谋生的手段,加速了网络谣言肆虐的局面,严重损害了公民名誉、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公安机关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法定职责,决定了防范与治理网络谣言是时代赋予它的新使命。受网络传播特性、网络规制法律体系及其监测技术现状的制约,公安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必须秉承"善治"理念,既要强化自身的日常监管,又要设法寻求立法机关、政府部门、网络媒介、非政府组织的协助,才能增强打击网络谣言的实效性和长久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路径的隐形性、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和无限复制性,传播根源的多元性等特点,涉及面广、影响力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活动,涉及到建构社会理性、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构建网络主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应注意掌握谣言背后的真实民意和呼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谣言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时空差异性,以及中国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西方学者总结出谣言的经典传播公式需要作适当的修正和调整,才能更贴近中国现实。在对谣言传播设定指标体系时,除了考虑与个人情感有关的事件重要性、含糊性、戏剧性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环境和媒介体制等因素。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网络谣言传播的动态过程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造假,从而引起网民的注意;通过网民强大的复制粘贴重复的力量,让人们相信谎言,企图弄假成真;使用一系列敏感词汇,在网络上形成明显的二元对立格局;通过媒介动员大V助推,推动谣言的传播与发酵。基于此,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治理:联动辟谣,发挥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优化科学传播手段,提高公众理性;缓解社会矛盾,扩大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谣言这个东西仿佛获得了某种"能量",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时不时地给人们造成一种冲击,一种震撼,众多荒诞鬼魅的谣言已经从网络段子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左右公共利益、制造社会恐慌的巨大力量,应该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网络谣言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即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往,谣言往往只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副产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蓄意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虚假信息的行为有相应的惩处规定和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9,(5):65-73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日趋活跃,网络共同体渐趋形成,而网络舆情的治理更是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热门议题。近年来,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卷化"与路径依赖问题。通过对网络舆情治理的起源与分类进行梳理,总结中国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即基于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思维的"回应治理路径"和基于法治思维的"法制治理路径"。基于此,对二者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得出其失灵的深层逻辑:治理目标逐利化与治理主体单一化,致使其未能有效应对预期风险较高的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有鉴于此,提出将目标重塑与主体重组后的"技术治理路径"嵌入到既有舆情治理机制中,针对显性风险类与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采取不同的治理路径,以找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另外一块拼图。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范围,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具体的网络政治谣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政治谣言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主要包括:政府必须真正忧民众之所忧,解民众之所急;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政府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社交门户网站需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公民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逢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必然伴随有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网络舆情热度、烈度、扩散度、敏感度和破坏度也远超以往。在事件本身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网民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病毒式传播、舆论场对冲激烈、次生谣言层出不穷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启示我们,必须要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考虑,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差异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以及地方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直接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状况相关,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近几年发生如躲猫猫事件、周老虎事件、地震谣言事件等59起典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时间特征、领域分布、持续时间、参与主体特征、应对情况、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谣言的传播引发了诸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其规制消解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职责。不过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制消解效果很不理想,影响了网络文明、网络文化和网络生态的发展,与公共治理的要求相差甚远。鉴于此,我国务必要按照现代公共治理的要求,以依法治网、建设文明法治网络为契机,以绿色美丽网络建设为目标,坚持人本化与法治性为主的价值理念,从外延拓展、方式整合创新、主体素质提升、制度与条件供给以及评价督导机制的构建等层面着手,建构起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制消解机制,以此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制消解工作科学化、常态化、法治化与协同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逢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必然伴随有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网络舆情热度、烈度、扩散度、敏感度和破坏度也远超以往。在事件本身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网民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病毒式传播、舆论场对冲激烈、次生谣言层出不穷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启示我们,必须要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层面考虑,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差异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