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摘大观     
一、洋务运动播种西部 19世纪中叶,随着洋务派把资本主义的制造业引入中国的封建经济体系,近代工业也在闭塞落后的西部洒下一缕光华。其中,西北近代工业与左宗棠在该地的军事、政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西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同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在受到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之后,从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一部分睁眼看世界和有意弃旧图新的洋务派,并由他们推动了一次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以求自救图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就是兴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所谓的“商务”中,有一个始终搅扰着它的生存阻碍着它的发展的矛盾——官商矛盾。研究这一矛盾,对于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它们的设立开了科技教育在中国的先河。由于创办这些新式学堂的目的有所不同,因而在这些学堂中开设的课程,即科技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随着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洋务派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有必要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和欧洲等国学习。这表明洋务派对于科技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化 《北京党史》2014,(4):8-11
正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努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起一大批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要工程,为后来形成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重要物质基础,是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性贡献。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高度,回顾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自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从洋务派创建新式工业向西方寻求"机船矿路";到孙中  相似文献   

5.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回望近代以来的甘肃,工业化一直是陇人心头的最大梦想。100多年前,面对积贫积弱的甘肃,主政西北的清代名臣左宗棠,力推洋务运动,把甘肃带入工业化的门槛,开了甘肃近代工业的先河。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一穷二白的甘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人们孜孜以求:甘肃崛起之路在哪里?2002年,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工业强省"被提升到战略层面。省委提出,"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实现我省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唐山,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北方瓷都”之称。地震前,唐山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一,位列中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这里的人们,也因丰厚的工业文明而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8.
简析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艰辛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丽雪 《世纪桥》2010,(7):42-43
清政府为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在同文馆之下设立了天文算学馆,它的设立引起了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持续半年之久的争论,这场斗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场斗争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同时更看到了近代文化能够在传统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打开缺口发展起来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黎庶昌是百多年前走出贵州大山、打开眼界看世界的明白人。他对西方认识的深度与广度,超过林则徐;更超越洋务派,甚至试图触动“中体西用”框框。堪称是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贵州近代工业始于清末,但一阵热潮之后缓慢下来;抗战时期得到一个特殊机遇兴盛起来,战后又渐衰萎;1958年前后有一个小的起伏。几次兴衰,一波三折,与全国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贵州近代工业发展的曲折道路。清末及民国年间两起两伏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末贵州近代工业兴起,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光绪十年(1885),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开采贵州矿产,于次年在省  相似文献   

11.
首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并成长起来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其历史不仅是北京近代工业化和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史的缩影,更是新中国工业界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首钢园聚焦挖掘西山永定河历史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和当代“双奥”城市文化价值,注重将工业遗产空间活化与历史文化带建设相结合,创建工业文化、冬奥文化、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成为中国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4,(4):16-17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引领中国工业发展数十年,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诸多“中国第一”——新中国的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电视机、第一部电话、第一架照相机、第一台缝纫机等都诞生在天津这块创业沃土上。昔日的工业辉煌,至今仍令家乡人引以为豪。  相似文献   

13.
国家的工业化,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思考新中国的建设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工业社会的构想。他明确地将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并且指出要通过解决土地问题、发展文化事业和利用资本主义为中国的工业社会建设提供劳动力、市场、技术和资本等。  相似文献   

14.
西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缩小东西部差距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西部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内陆省份,是西北、西南联系华南及大湄公河流域地区的桥梁和战略通道,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能源、矿产、旅游和生物等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中的比较优势也日趋凸现,发展潜力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5.
胡建 《理论学刊》2003,2(6):27-31
洋务运动从维护传统封建制度为目的的"自强"思潮发端,历经意欲取得实效的"求富"理路,最终发展为前瞻未来的"君民共治"取向.整个心路历程沿循着不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而以客观历史规律--全球化的工业文明必然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路向运演.在这个意义上,洋务派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的工具".唯其如此,尽管洋务运动最终因跟不上历史潮流而被淘汰出局(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它的失败),但它所达到的近代性高度--经济上的"工商为本"与政治上的"君民共治"并没有随之过时.相反,它们被下一个近代化运动--"戊戌变法"所继承,成为后者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工业化,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思考新中国的建设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工业社会的构想。他明确地将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并且指出要通过解决土地问题、发展文化事业和利用资本主义为中国的工业社会建设提供劳动力、市场、技术和资本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留欧人才回国后的作用与影响龙江,周瑞山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统洽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人士开始从事洋务活动,鼓吹向西方学习,倡导"自强"、"求富",以图苟延封建统治。洋务派在促使中国向近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经常为新式人才匮乏所困扰。李鸿章指出,西...  相似文献   

18.
仲晨星  张恒 《世纪桥》2011,(9):33-34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将洋务运动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新式陆海军遭重创,证明了洋务运动不可能完成"自强求富"的任务。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并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破产。衡量洋务运动是否破产的标准是生产活动是否停止,甲午战后,洋务企业的生产活动仍在进行,洋务运动并没有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而是继续向前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陕甘青宁新五省区工业占全国的份额不断减少,工业增速减慢,经济效益下滑,下岗职工增多。西北工业的整体衰退除了投入严重不足外,主因在于“结构性衰退”。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把解决西北工业的结构性衰退作为一个突出的紧迫的问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论开风气之先,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中体西用”论代表了进步的思想文化,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争得了一定的合法地位;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坚持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对龚自珍、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成为近代中国“言技”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