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明伟 《桂海论丛》2004,20(6):84-87
清末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群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进步社团,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形成了反封、排满、批判传统文化的革命政治文化,并利用舆论工具迅速传播,发挥了变革政治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对清末民初政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汤琛 《前沿》2010,(16):151-153,175
在美国新大陆的游历中,梁启超得以在西方背景下全面审视华人,华人及其背后的国民性被放到一个异质的西方文化形态中加以凸现,呈现出惯常语境下被隐藏的国民性特质,成为梁启超反思国族根性、思考国族未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栋亮 《前沿》2014,(1):204-206
同盟会民族主义政纲的缺陷,造成了革命党人的短视,涣散了革命意志,使其很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导致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向基层政权渗透,削弱了革命党人的权威性,决定了他们不能有效地实现对财政的掌握,从而严重影响了地方良性秩序的实现。社会秩序的失范,造成了地方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离心离德,又加重了地方政权乃至南京临时政府的执政压力。诸多不利因素逼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交出了政权。  相似文献   

4.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5.
龚洁 《福建乡土》2007,(1):23-25
鼓浪屿福州路199号,是一幢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别墅,约建于十九世纪末或更早一些,主人是英国基督教伦敦公会的牧师梅逊·山雅各,因墙面刷赭红色泥灰,故又称“红楼”。20世纪初,我国爱国文史学家、《台湾通史》的作者、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与山雅各牧师以及“红楼”交往颇密,演绎出许多逸事。  相似文献   

6.
既是政治家又是作家的斯威夫特写作生涯和作品的主要部分都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他更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格列佛游记》中"高跟党"与"低跟党"这一对文学形象,让英国社会接受了光荣革命后这样一个政治现实:英国的不同政党已无本质差别。这为各个政党在英国宪政体制下进行合法的政治斗争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新的一年开始,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推进,两会制度化协商取得了新的成果,两岸民问交流呈现出新的高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的互利双赢日见成效,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论述了<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异同.其中主要从写作原因、主题、创作技巧三个方面论述了它们的相同点;又通过作者不同的思想以及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论述了它们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正>具而言,这是指清末立宪运动时梁启超的政治学和民初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政治学。如果《新青年》的政治学成为20世纪一百年来的政治学主流,那么,梁启超的政治学因其梁氏保皇之名,早已被历史亦即一百年的革命史弃之如敝屣。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9,(10):83-85
民国时期,大收藏家张伯驹曾卖房买名画《游春图》;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也曾有弃房买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壮举,而且巧合的是,两张名画都是从北京玉池山房书画铺购得的。这两件国宝以重价购回,在上世纪40年代被国画界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2.
《风月报》是日据末期殖民政府废禁汉文栏后得以生存并影响力颇大的汉文刊物。本文分析《风月报》存在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以作者群中徐坤泉、吴漫沙、鸡笼生的大陆经验及其作品中的大陆形象为论述中心,探讨日据末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3.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大陆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的“亲日”形象抵制东北易帜;易帜后张学良形象的捩转,是该报反对中国统一的表征;“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又以“暴虐将军”张学良粉饰日本侵华。由此观之,贬抑、诋毁甚至妖魔化中国,抬高、粉饰日本是《台湾日日新报》相关报道的核心目的,借以为殖民当局割裂两岸、同化台湾乃至战争动员等图谋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1950-2003这五十多年间抽取的405期《中国青年》杂志所登载的读者来信为样本,主要从青年对政治环境、个人发展、婚姻恋爱、健康以及人际处世这五个方面的关注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和分析。文章从总体上揭示了五十多年来青年关注点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的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丁利明 《台声》2001,(3):46-47
案例: 1996年,大陆某公司与奥地利某公司签订购买 50万吨食糖合同。依合同规定,卖方银行应向买方银行的履约保函账户汇入 L/C金额 2%的履约保证金,并在合同期间提供担保。此外卖方应为第一次装船的 2.5万吨白糖另外提供 3%的现金担保并汇入买方银行账号。奥地利某公司为避免交易风险,向某台商许以利益,向其借款 22.5万美元,用于支付大陆某公司要求的 3%现金保证金。该台商按奥地利某公司的要求,从香港银行自己账户向大陆某公司指定的账户汇入 22.5万美元。后该合同没有执行,大陆某公司也未退还保证金。台商向大陆人民法院提起…  相似文献   

16.
易靖茗 《台声》2011,(10):68-71
9月16日,由来自台湾的21名获奖选手组成的“龙脉相传·共创未来——2011创意中国研习营”,结束了最后一站——上海站的行程,返回台湾。自此,由台湾《两岸彝报》和《台声》杂志共同举办的首届“写给未来的一封信”征文比赛活动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陆台湾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台湾研究集刊》所刊发的历史类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通过梳理25年来的《台湾研究集刊》史学论文,概括相关论文所涉及领域与研究重点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了解与分析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乃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孽海花》和《玉梨魂》分别为清末和民初最为畅销的两部小说。《孽海花》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市民读者自我个性意识的萌动 ,但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自己肩上所负有的社会使命感。《玉梨魂》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市民读者个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在社会转型后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彷徨而不知所终 ,他们苏醒后的个性意识遭到了封建礼教的压抑 ,于是在西方思想的启蒙下与自己本身已经具有的顽固观念不断地争斗 ,撕裂 ,外化为浓重的悲哀。虽然他们并没有像晚清小说家的那种社会责任感 ,却如实地抒发了民初社会所共有的时代情绪并深深地影响了新文学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及其经济根源,并首次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其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马丽娣 《前沿》2013,(6):141-142
文学作品的获奖代表了具有评判权的文学批评家的认可,比较获奖作品的共性在挖掘作品主题的寓意方面具有启发作用。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与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分获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两部获奖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隐喻,利用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视角之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角度进行解读,可见这些隐喻有效辅助了揭示两部作品共同表现的忧虑主题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