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2.
东海是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受农村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影响,东海农村劳动力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劳务输  相似文献   

3.
平和县地处漳州市西南部,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2万人,占90%;拥有农村劳动力25.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1万人。近年来,尤其是2001年被列为"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县"以来,我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丰富和传统产业优势,围绕"实施培训推动产业化,发展二、三产业促转移"的思路,突出抓好农产品、面包和服装加工及农产品营销等技术培训,实现了"传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业、转移一批劳动力"的良好成效。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1万人,占应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8.2%;劳务转移收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经济收入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涌现了秀峰乡福塘村劳务输出经营面包者人年均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致富典型。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要消除"民工荒"现象,必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过程,即农村劳动力不仅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而且要实行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城市工业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我国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浅议城镇化     
公沛龙 《当代建设》2003,(6):18-18,6
城镇化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批的人口从农村(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各级各类城市(镇),从属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工作,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水平,它应包括:第一是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即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和农村人口由城镇的空间转移,第二是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的扩展,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实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三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1、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包括市区(镇)人口和郊区人口,…  相似文献   

6.
《新重庆》2007,(2):12-13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正在建设的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全区人口170万,其中农业人口124万,农村劳动力资源80.92万,从业劳动力74.93万,农业人均耕地0.69亩,劳均1.05亩,5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2003年启动实施"阳光工  相似文献   

7.
佚名  刘能 《人民政坛》2014,(10):42-42
<正>《人民政坛》编辑部:我是一名县人大代表,近日省里取消了对我县的GDP考核,这对人大代表而言意味着什么,人大代表履职重点有哪些新变化?佚名2014年9月10日答:您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今年8月,福建省效能办发出《关于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通知》,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情况,将全省84个县(市、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4个类别。其中,22个县(市)属农产品主产区,12个县(市)属重点生态功能区,均为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对限制开发区域的GDP考核。对人大代表而言,要充分认识取消对部分县市GDP考核的重要意义。首先,此举对地方政府"具有风向标意义",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县(市)可以不再疲于应付GDP考核,更安心、  相似文献   

8.
叶裕民 《小康》2014,(11):24-24
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重点,这是新型城市化的起点。我觉得城市化是通过两个转移实现两个转化的过程,一个是空间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空间转移的重点。第二个转移是社会转移,或者是社会流动,从面对城乡所有的中低收入者阶层,包括流动人口向中间者阶层,进而向中产阶级流动,最终构建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慈教进 《人民论坛》2013,(12):241-243
中部农区是国家重要的粮仓,农业电子商务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文章以中部农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南阳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南阳地区及中部农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重视农产品物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中国有10亿人口,8亿农民。这是指所有的农村人口而言。实际上,农村人口并不都是农民。农民是指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者。我国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4亿左右,由于近10年来每年以1千万人的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逆淘汰"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因直接影响农民的整体状况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有利于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村劳动力的“逆淘汰”式转移,也造成了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三农”问题的及时解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而农民工回流和返乡创业正好弥补了“逆淘汰”式转移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2003年全省共有农村人口79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约占全国的10%左右。农民的小康、农村的稳定,事关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31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总量占全国的11.2%,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据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汀是农业大县,全县人口近50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每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7000多人,高峰期全县的下岗失业人员达8000多人。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长汀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一户一就业"工作,向外组织劳务输出.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目前,全县向外输出和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户均1.5人,按人均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3,(5):41-4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已经从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异地城市转移发展到就地向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转移,甚至由不发达村庄流向发达村庄。  相似文献   

15.
坚持适度有序合理加强引导服务管理──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万先勇(一)最近,我们对安义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安义县现有农业人口19.2万人,农村男女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滞后与迟缓.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云 《中国妇运》2008,(3):37-3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为妇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河南是农业大省,近8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建设惠及近一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河南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大省,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中之重。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互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因素尤其是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要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思路,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汤勇 《今日浙江》2004,(10):17-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东阳市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做文章,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抓特色、抓统筹、抓培训、抓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特色经济促转移特色经济就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量同类产品、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竞争力较强的独特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