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2.
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问计。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是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矣。”《隆中对》刘备用其策。建安十六年(二一一)进兵巴、蜀,十九年(二一四)攻占成都,开始经略南中(夷越之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降都督治南昌县(今贵州毕节  相似文献   

3.
百越和百濮是一个族群还是两个族群?有的同志认为是一个。我们认为是两个。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百越和百濮名称之由来濮即卜,古代濮、菐通用。上古之濮,文献记载甚多《逸周书·王会解》说商周时代濮人屡次入贡,“商、产里、百濮以象齿、文犀、翠羽为献”,孔安国《传》说濮在江汉之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在楚西南。《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古代元江称为濮水,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5.
关于“越”的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了.而“百越”一词,则始见于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恃君览》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继之,见于秦汉.《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今之苍梧、郁林、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越)地也”,“统而言之谓之百越”.那么,“百越”究竟有多少呢?先后著录的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夔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呕(瓯)、夷越、山越、干越、越裳、滇越、腾越、越嶲、掸国人、夜郎、僚、俚及濮的一部分.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百越”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湄南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及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和沿海岛屿.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南方及西南各省,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贵州、云南、  相似文献   

6.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这已为国内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属于古越人的那一支,却意见分歧。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认为是骆越,也有的认为是湘西欧越。至魏晋南北朝,史书连篇累牍地记载“僚人”的活动以后,有的则认为侗族属于“僚”。这一论断,首推明末南海人邝露的《赤雅》,其文曰:“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其后,有关地方志和丛书,如《龙胜厅志》、《小方壶斋奥地丛抄》、《粤西丛载》等,乃辗转抄摘,讹传后世。近人的《僚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81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侗族  相似文献   

7.
僚非越说     
唐人魏徵撰写的《隋书·南蛮传》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延虫)、曰、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不少学者引此以为僚是越人之证。但是它说,僚人“断发文身”,史书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既然当时的僚人已“同之齐人”,没有了民族特点,又依据什么来论断僚是所谓的“百越”呢?可见魏徵这段话大成问题,不  相似文献   

8.
仡佬族在商周时属于“濮”族群。春秋战国时,广西进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相似文献   

9.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10.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11.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据1990年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贵阳市郊区。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及邻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的族称是根据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自称“布依”定名。按布依语,“布”是人们共同体的意思,也包含“民族”的意思。“依”即“夷”,“布依”意即夷族,源出“南夷”。 布依族旧称“仲家”,这是从另一部分布依族自称“仲布”的汉译得名。“仲家”族称见载史乘始于《元史》。鉴于民国年间个别方志对“仲家”释名含侮蔑之义,引起部分地区布依族群众对“仲家”族称反感,该族称现已废止不用。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有212万人,95%居住于贵州。其族源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史称僚、蛮、仲苗等,1955年定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过去无文字,其艺术活动难见诸史籍。《宋史·蛮夷传四》及《普安州志》说北宋至道元年(995),“龙光进率诸蛮来贡……上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说明了当时这里歌舞形态;清乾隆胡端又说:  相似文献   

14.
在布依族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布依族古代先民的社会发展,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向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作为布依族古代先民的“僚人”,同现在的布依族在地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两汉时期,内地汉族大量迁入南中,中原的文化习俗也随之带来,并不断向周围传播。同时,一些掌握着文化知识的汉族强宗豪族积极推行儒学教育,控制了仕进之途。在当时南中地区“夷”多汉少的情况下,“夷”汉文化出现了互相渗透和交融、汉族逐渐被“夷化”的趋势,“南中大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史记·货殖列传》有“滇僰”之称,故一般认为滇即僰族。关于僰的族属,或以为是氐羌,或以为是濮僚,于是滇之族属也随之而有氐羌说和濮越说。笔者认为,僰的族属应是氐羌,但滇却并非僰族,而是南方濮越族。一、僰人的史料及其族属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其文曰:“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知僰人在“篇笮之川”。《广韵》铎韵笮字说:“竹索,西南夷寻之以渡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丧葬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布依族就是其中之一员。据有关史料记载,布依族可能同古代的“骆越”人和“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七六—二二一年),岭南和红水河流域一带,已建立了“骆越”人的部落联盟。至今有的布依族还自称叫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秦汉以前“夜郎国……其民皆椎髻、耕田”。《史记·西南夷列传》还将这种现夷“椎髻”之俗与西夷“编发、随畜迁徙” 之俗区别开来。《论衡·率性》也说:南越国王赵佗“习越人之俗,椎髻箕居,好之若性”。(晋)《三国志》也说:  相似文献   

19.
夜郎的族属问题,解放后文学界时见纷争,但涉及到布依族族源的却不多。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况》、云南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工作手册》,均既承认布依族是“骆越”演变而来,也不否认是当地土著民族的后裔;《辞海》的布依族条说布依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国家民委教育司编撰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贵州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布依族简史》等,都沿用《辞海》这一观点。近几年来,史学界已  相似文献   

20.
濮族在我国古代南方分布较广,春秋时有“百濮”之称。据罗香林考证,濮与越是同一族系,“越族又每与濮族相混称”。江应梁也曾以周密的论证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内的一些地带,文献上记载的‘濮’和‘越’,基本上就是同一族的不同称谓。”并认为,楚国境内的“濮就是越,可称濮,也可称越,大概战国以前,称濮者多,战国以后,就通称为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