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晓超  闾海琪  刘冰 《政策》2004,(5):32-34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超过了1000美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更是我国经济进人一个充满机遇、面临风险的关键阶段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都遇到过道路选择问题,出现了不一样甚至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有许多经验教训。现在,我国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只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我国经济就仍然会快速发展,仍有可能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GDP翻一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9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7%。但由于世界经济还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我国经济回升尚不稳固、不平衡、不全面。201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仍非常复杂。这期话题,我们特别邀请国内经济专家座谈,分析2010年影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北京观察》2009,(6):14-15
第二届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于2009年5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论坛认为.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华北五省区市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保持这一区域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五省区市政协履行职能、参政议政的一项共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经济加速回升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有效地遏制了下滑态势,连续两个季度明显反弹,多项经济指标超过危机前水平,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复苏是一种政策性复苏,我国为此付出了较大代价,除了财力、物力的巨大支出之外,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更为严重。因此,此次经济反弹的基础并不稳固。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经济面临考验的一年。2008年12月8日-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5项重点任务: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王健  祁彪 《民主与法制》2014,(23):16-19
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作为我国中部省份,江西南昌经济又相对落后。10年前,鸿源科技这样一家高科技企业,置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抛来的绣球而不顾,依然投入这块红土地的怀抱。10年后,鸿源LCOS项目在南昌却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表示,2010年,预测GDP增长速度为9%,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国际环境不再发生反复,维持现在这种发展的趋势。他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2010年达到9%的增长速度,就基本达到了此前的正常水平(即2003年以来增长速度保持在9%至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第一,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首先,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妄自菲薄。改革开放32年来(自1978年至2010年),我国创造了年均经济增长接近10%的奇迹,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枝独秀;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97983亿元.从世界第10多位跃居世界第2位;  相似文献   

9.
开阔视野     
《当代广西》2012,(12):59
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10年涨2.5倍2003年至2011年,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百姓收入"水涨船高":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7500元和2500元人民币;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约为2002年的2.55倍),农村  相似文献   

10.
省委常委会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是省委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领导的重要抓手。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议建立这一制度,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2006年4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常委会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13,(6):53-53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在未来10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仍然可期。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将和出口转好因素共同推动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增速达到10%左右。城镇化对中国经济来说并非“强心剂”,而是长达十年的长远规划。新型城镇化有两个政策要点,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即通过扩大投资,集中建设城市群;二是在软件建设上,通过扩大消费,解决3亿农民家庭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在投资和出口两大基本需求因素的强劲拉动下,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更是达到11.9%。然而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减缓,致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快速发展的经济开始出现放缓迹象。2008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将我国2008年经济增速预测调低至10.0%、9.2%和9.3%。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力度明显加大,年初遭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志彪 《群众》2012,(1):19-21
在“稳中求进”的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下,我国经济政策首次将扩大内需提到战略基点的高度,首次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特别是.首次将发展实体经济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7,(6):106-106
2007年9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实现了连续4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N出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杨公齐 《求索》2014,(7):42-47
多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经济结构变动特征,调整经济结构是后危机时期诸多国家采取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策略。运用结构调整的数理模型,系统分析了2004-2012年中国宏、做经济数据,比较了我国2008年前后经济结构调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结构粘性的现象。经济结构粘性存在的主要啄图是危机后我国稳增长的政策诱发的。因此,化解经济结构粘性的主要措施是,转变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理顺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在某些领域可以采取激进式的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09,(6):30-35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也被各国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据了解,过去10年,一些国家把政府基础研究经费近一半用于生物与医药领域;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事实表明,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在未来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带动新一轮利技产业革命的引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1911年辛亥革命自孙中山先生以来关于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理念、理论与学说、学派及其产生、发展、完善的条件、过程、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依其目的、性质与特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非社非资”的经济理论。其中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干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实现现代化经济理论的总和,既是中国人民奋力富民强国的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8.
《江西政报》2008,(22):1-1
今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本月,国务院连续两次针对全国经济情况进行部署,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底总共投入4万亿进行投资,可见经济形势之急迫。  相似文献   

19.
贺建平 《山西政报》2006,(20):39-39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增长的高峰期。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2%,到今年第二季度经济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攀升到11.4%。如此高速的增长实为世界罕见。但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并未给我国居民带来收入的高速增长、教育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要闻     
《今日浙江》2014,(8):5-5
我国经济一季度开局平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会议认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平稳。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没有越出上下限,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