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载见侯仁之先生新书出版,引起了我的回忆。记得1980年6月5日我与同学姜莹、樊平等在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的寓中访见他。他那时是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先生的房  相似文献   

2.
1947年,旅美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先生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在南京见面。那时,司徒雷登正要同蒋介石订立中美条约。司徒雷登请美堂先生吃饭,并话以“半个中国人”的资格来欢迎“半个美国人”(美堂先生旅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见到绍棠先生是在1984年的冬天。应该是初冬,天气阴沉、寒冷,冬储菜已然上市的时候。绍棠先生那时住在北京西城区光明胡同的一小院里。不是四合院,而是三合院,有南房、东西厢房,在本该是北房的地方上生长着一株枣树。  相似文献   

4.
1940年5月下旬,正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的我和几个华侨女生,被组织上召集在一起开了个会。说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要来延安访问,我们华侨女生要参加接待工作,热情欢迎陈先生来访。陈嘉庚先生是我们侨胞所熟悉和敬仰的华侨领袖。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念书。那时新加坡是英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人民群众没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在海外的日本人也到处横行霸道,欺侮中国人。英帝国主义对于华侨的反日斗争、爱国运动,不仅不予以支持,相反百般刁难限制。那时,陈嘉…  相似文献   

5.
1937年春,面对日寇即将大举入侵,他说:“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那时的蒋百里先生已不仅仅是思想家、战略家了。他还是预言家和导师。  相似文献   

6.
正我和王彬先生相识是在本世纪初。那时,鲁迅文学院刚刚开始举办"高研班"。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来到鲁院工作。转瞬已经过去十多个春秋了。王彬先生著述颇丰,每每见面之际,都会拿出一本新书送我作为晚生后辈,往往一面恭敬拜读,一面心中惶惑不安地反省自己的懒惰。十年多前初见王彬先  相似文献   

7.
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的支持下,洪学仁先生的《竹枝三百首》在黄山书社出版了。该书主要记叙的是半个世纪前发生在北京的事。那时的年轻人如今都已垂垂老矣,现在活跃于社会的人大多是运动后出生,以如今的眼光看待过去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毕竟是事实。现在再不写下来,以后恐怕更无人知晓了。文物有"抢救性发掘"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对那时的一种"抢救性发掘"。2009年洪先生与我合作出版了一本《北京生活竹枝词》,记述了新  相似文献   

8.
从元代始,北京的糕点都称“饽饽”。满清入关,旗人喜吃的糕点流行,又称为满洲饽饽。据老舍夫人胡洁青先生说,那时不能把糕点叫点心,而呼名为饽饽,是有讲究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剐刑,也就是凌迟处死的酷刑最惨无人道。有的犯人亲属就重金贿赂刽子手,要他先一刀结果犯人陛命,免得受零碎刀割之苦。  相似文献   

9.
正七月的最后一天,忽闻漫画家缪印堂先生突发肾衰逝世,我惊愕呆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几天老朋友还打来电话谈及水墨小品,怎么说走就走了?我们相识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老缪在中国文联《漫画》编辑部还不到30岁,正是玩命出"活"的好时候,他画的封面《降龙》精彩夺目驰名中外。除了画漫画他还画童话插图、科普画页甚至杂志刊头。从他的画作不难看出师出  相似文献   

10.
对缅甸的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籍中涉及缅甸的有关著作,就不下一百四十种。近人也有不少有关缅甸的译著,如伊梓鉴著的《缅甸史略》、张诚孙的《中英滇缅边界问题》和姚枬先生译的《缅甸史》等。姚枬先生还写过多篇有关缅甸史的论文。但是总的说来,那时对缅甸的研究,还是零散的、非系统的。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对缅甸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三十五年间有发展也有停顿,但总的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发展,对缅甸历史和现状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回顾一下新中国对缅甸研究的情况,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该是不无稗益的。  相似文献   

11.
正那时,我为曾祺先生的创作实绩终于得到官方认可,并开始确立他在文坛应有的地位而感到高兴,但我知道他毕竟年逾花甲,应付门庭若市的约稿编辑准够老夫子呛了,就有意与他拉开距离,不去向他逼稿,免得增加他的负荷。然而,他并没有忘了我。1982年5月18日,他主动给我寄来了新作《旅途杂记》,并附信写道:久不见,你好!《新观察》一直给我寄杂志,我长期未给杂志写稿,很不过意。我4月初由陕西到四川旅游了四十  相似文献   

12.
正记得少时见过一幅流传的杨椒山诗帖,诗句自然已经不复记忆了。但那淋漓飘逸毫无馆阁气的书体,却给予我很深的印象。那时听长辈讲,杨椒山是明朝的大忠臣,后来读了《明史》,才知道他是封建时代一位极有气节的忠臣义士。杨椒山是河北容城人,名继盛,字忠芳。椒山是他的号,因他忠贞刚烈不畏强权,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椒山先生"。他32岁考中进士,初选入南京吏部,三年后又调升北京兵部车  相似文献   

13.
那时,他正在读高中一年级.正是脑子里充满幻想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对什么好像又都蛮不在乎. 校园里情窦初开的男生开始在课余勾肩搭背,为校园里貌美的女生排座次,也就是在那时,他知道了甄靓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因为她烧得一手红烧肉,他才娶了她.那时,他刚大学毕业,是一家公司的普通文员,人长得极瘦,五级大风,他就会脚步发飘.那时,他和这个总是灰蒙蒙天气的城市一样,有着一层深深的忧郁.  相似文献   

15.
包利民 《新青年》2004,(9):10-11
小时候,我对爸爸充满了崇拜之情,那时他长年在外地工作,每次回来都给家里带来巨大的欢乐.那时我想,长大后也要做爸爸那样的人,去过那么多的地方,知道得那么多,让我年幼的心中充满了敬仰.  相似文献   

16.
起义受伤宋庆龄关照陈赓的治疗大革命时期,陈赓在黄埔军校学习,现场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参加了孙中山指挥的平息广州商团暴乱的战斗。孙中山对革命青年非常关心和爱护,曾找陈赓谈过话,那时,陈赓认识了宋庆龄。1927年,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在向广东潮汕撤退途中,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左腿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他拖着伤腿,经过近两个月辗转,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地下党,并住进了牛惠霖骨科医院。陈赓入院后,牛大夫看他的穿着和伤情,怀疑是歹人,不愿为他治疗。陈赓发现这位医生很正直,有进步思想,索性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了他。原来牛大夫是宋庆…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美”这个词,还是做为一个学科的“美学”,都是犯忌的,甚而被禁用。好像用“文革”的大帽子一压,一切美都该死。于是,“美”与臭关、资产阶级臭习气成了同义词,关学也就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甚而反动思想的代称。那时若问“什么最美”,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劳动最关!劳动人民最美!”而那时说的劳动,主要指笨重的体力劳动;那时说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8.
正当韩国传媒载体与教科书基本摆脱汉字的时候,一位韩国中年学者却是那样迷恋与执着于汉语,引发了我访问、结识他的兴趣———他就是韩国京畿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永基先生。说来也怪,刘先生不曾在中国大陆或台湾读书,怎么会迷上汉语言文字,而且成了他的研究对象呢?大学四年,他是在韩国成均馆大学英文系就读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比较》,可见他那时的志趣是研究英国文学。他研读欧洲文学史和诸多欧洲经典作品,为他日后在这个领域的深造奠定了较厚实的基础。然而,汉语言文字及其结出的灿烂文化,却象可爱的女郎一般,把这位青年…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很多年前就注意到曾恕一先生,还写过有关他指画艺术的文章。那时并不认识曾老,他看了我的文章,来北京举办画展时辗转找到我。从此与曾老包括他的女儿,也是指画家的曾京兰女士相交,曾为父女二人的画集分别写过序言,对曾老的指画艺术和他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当代中国指画大家一北一南,当推潘天寿与曾恕一。潘天寿的绘画大气磅礴,以笔画为主,指画为铺,以北派风格见长。曾恕一则以指为主,笔画为铺,终身研习指画60余年,画风以墨韵飘逸,生动细腻见长。曾恕一生于1909年,广西兴安  相似文献   

20.
晓蓉 《新青年》2005,(11):7
每次随丈夫回家,最开心的就是听到婆婆爽朗地开怀大笑。不过,据丈夫说,20年前,可听不到婆婆这样舒心的笑声。婆婆是个苦命的女人,那一年腊月公公的去世,把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肩上。本来靠在乡里做事的公公每个月60几块钱的工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挺安稳,可公公这一走,家里的顶梁柱塌了,生活日渐拮据。那时,3个孩子都还未成年,最小的先生只有10岁。尽管他们的书读得都很棒,然而单靠着婆婆一个人,种几亩责任田的收益,除去上缴几乎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再要筹集一笔数目不小的学费谈何容易。婆婆愁得终日以泪洗面。祸不单行,刚刚办完公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