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对政党转型的要求 1.社会现代化转型对政党基层组织造成了外部压力.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为农耕社会,作为-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其外在压力要求快速实现转型和发展,而其社会成长尚无力量支撑转型,政党必然成为其转型推动的主导力量,并为适应这种现代化的转型,自身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动员方式亟需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唯物史观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缺乏钩沉和发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跳跃转型具有普遍性,其哲学基础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互动与融汇创新.  相似文献   

3.
美国降低农业补贴并不是彻底放弃对农业的保护,而是农业保护政策翻新了花样,变得更隐蔽。作为后发国家,我国正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商工文明转型的阶段,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利益。但是从长远看,我国将农业推向自由开放的市场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重视和加强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是唯物史观一般原理的具体展开,但学界较为忽视。诸如世界历史的产生和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必然性,特别是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纵横向统一性内在逻辑的揭示,都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关;同时,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的研究还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及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金莎 《党政论坛》2009,(19):22-24
一、社会转型对政党转型的要求 1.社会现代化转型对政党基层组织造成了外部压力。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为农耕社会,作为—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其外在压力要求陕速实现转型和发展,而其社会成长尚无力量支撑转型,政党必然成为其转型推动的主导力量,并为适应这种现代化的转型,自身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动员方式亟需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可以简约为两种理想类型“先发内生型”和“后发外源型”;两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遵循着两种不同的逻辑,前者是先发展、后转型,后者则是先转型、后发展;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虽有先发国家提供的发展路径可供借鉴,但面临更多的是发展的困境和抉择的艰难,最主要的是容易遭遇引进制度和本土社会文化“不兼容”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道德现代性转型的过程、逻辑及其范武、冲突在西方社会表现得最为典型,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建设应当设定坚实的文化逻辑,培育当代农民幸福观念;寻找合适的转型形态,融合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正确安置道德范武,正视功利主义和德性追求关系;依靠法律规范,凸显乡村伦理合法性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内在逻辑,但关于落后国家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索,深化了对民族国家及其关系的认识,开拓了独立与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促进了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全面进步,而且开创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成功先例,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中,从我国是一个后发国家的定位而言,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以及题中应有之意的政府适应环境要求的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文化与社会的匹配和互动理论,社会系统整体的转型包括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二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文化与社会的匹配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对文化状况的客观要求问题,文化与社会的互动理论则启示我们,文化转型与社会转型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必须合作兼顾,逐步展开.无论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还是文化的转型都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转型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文化转型的复杂性艰难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坚定信心、坚持按正确的方向重塑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1.
历史转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转折经历了一个过程,起点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转折。历史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转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改变,但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概括起来讲,是从半文明社会转到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可能速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周毅 《理论导刊》2003,(2):12-15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3.
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发展系统是后工业时期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生态文明时代下机遇与挑战战略精髓。生态中国发展的体系建构具有系统特性,包含对内发展理念转型与发展战略布局,对外构建生态外交战略,打造生态外交平台。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发展系统构建是长期的、复杂的和演进的,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高度,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即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准确把握了这一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克服了西方生态学上反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新范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转型新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街头政治"大多发生在"民主欠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迟滞是其社会总根源,民主制度未巩固成熟是其制度性特征,社会分化和选民分裂是其民众基础,国际势力的推波助澜甚或恶意促成其外部动因。1.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偶然引发,是"街头政治"之火的"起燃点"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在急剧现代化中实现快速转型,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问题和摩擦,需要制度改革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及时同化和消解。然而,"民主欠发达国家"往往处于现代化发展的低级阶段,经济增长缓慢,社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代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学术话语及其理论思想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非“现代化”,也非所谓的“后现代”,而是“现代性”,即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这种转型与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和要求的社会秩序生活得以重构,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以上判断,不仅源于理论分析和推演,更是由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个以农耕文明为主滋生起来的国度,中国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失衡",引起乡村社会发生着"四大转变",从而也推动了乡村文化的重新"整合"."文化整合"为中国乡村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8.
简论社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其内在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社会文明主体是从事社会文明活动的人或者组织.社会文明主体的追求和社会文明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和谐.建设社会文明,要明确社会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正确处理微观和宏观领域的各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帆  杨延虎 《学理论》2013,(14):1-2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进而唤起生态建设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传统消费观向文明、健康、绿色消费观和消费模式转变,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较好地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