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的书信中,有一封是1936年8月18日给王正朔的,信中说已收到他14日的来信“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这些拓片拓的都是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不过因为水患,南阳北关魏公桥的桥基石刻未能拓出,鲁迅于是嘱他“于水消后拓出,迟团无妨也”,鲁迅太喜欢这些文物拓片了。这封信,鲁迅用的是“周工材”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是很犯忌的,而鲁迅原名就是“周豫才”,他取了谐音来保障书信的平安传达。鲁迅夙喜古代美术,曾倾力于搜集和整理,他编有《汉画像》的图集,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问世,只是…  相似文献   

2.
年1月 18 日《南方周末》“阅读”版“是非”专栏发表了王蒙的《大师小议》,文章煞尾的一段说:“是匍匐地、神谕地仰望大师、大奖等等好,还是民主地、人间性地平视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大奖”云云不过是行文的陪衬,“大师”则以鲁迅为例,其实全文都是在说鲁迅,论证不应神化鲁迅。作者是否在进一步申说他几年前提出的那段名言(幸亏中国只有一个鲁迅,要是出50个鲁迅,非闹政治地震不可)且不必管它;他,王朔以及高举“断裂”大旗的文坛新锐们所深恶痛绝的“神化”鲁迅问题,似乎不能不讨论一下:真有此事?鲁迅果真被神化…  相似文献   

3.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他长期革命实践中写下的大量政论文,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而其文章中的说理艺术,也堪称典范引用寓言,深入浅出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毛泽东经常引用寓言,深入浅出地揭示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如《质问国民党》的一文中,他用了“鸿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个寓言,警告国民党一味打内战,就有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危险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中,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事变上的狡辩毛泽东在引用寓言时,经常边叙边议,使议论更雄辩有力,如《将革命…  相似文献   

6.
雪堂 《前线》2012,(9):55-55
手边这本新问世的《鲁迅忧思录》,作者是鲁研界人所熟知的学者孙郁。作为鲁迅博物馆原馆长的孙先生,因为接触到相对更多的,被他称之为迅翁的鲁迅先生在世上生活过的痕迹和实物,必然会有自己的感慨。孙先生对于迅翁的话题不仅敏感、执着,有长期的材料积累和思考,而且付出真感情,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心灵上的探寻”。《鲁迅忧思录》又是这样一部佳作,很值得拜读。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8.
徐强 《唯实》2003,(5):92-94
中国是诗的国度 ,也是杂文的国度。《诗经》里有一些篇章 ,比如《相鼠》 :“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我觉得就是很精彩的杂文作品。从国风中燃起的杂文火种 ,虽然时明时灭 ,历经风雨 ,但却顽强地穿越了千百年来的浩瀚时空 ,薪火相传 ,绵延不绝。现代杂文由于鲁迅的积极倡导 ,身体力行 ,无论题材还是样式 ,都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堪称当代杂文之滥觞。郭沫若尝言 :“鲁迅之前 ,无一鲁迅。鲁迅之后 ,无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风骨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为了正义公理、自由民主而摇…  相似文献   

9.
大约是由于鲁迅先生1925年2月回答《京报副刊》什么是“青年必读书”时,说了“我认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缘故,他曾被一些不了解“时候与环境”的人视为全盘西化论者,有位青年甚至写信请他“搬出中国去”。这在当时热闹地争论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公案早经了结,谁是谁非就连当年攻击过鲁迅的人也心服口服了。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2,(4):59-59
易水寒在第2期(上)的《杂文月刊》上撰文指出:人跬在水里,知道水的深浅,他大抵不会害怕。他所害怕的是水的深浅莫测。人走在仕途道路上,有一个相对明朗的预期,他会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安宁,就会生活得比较坦然,他所烦恼的是这种道路上存在着太多的“莫测”。这说明,凡事有一种制度,有一种规范。并让这种制度、规范牵引人生的期待,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需要。因为尊重人的心理预期,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尊严。鲁迅先生笔下的“山中厉鬼”之所以可怕,皆因为此鬼“脸无五官,浑如鸡蛋”。鲁迅先生认为,“小说上的描摹鬼相,虽然竭力,也都不足以惊人”,“因为五官不过是五官,纵然苦心经营,要他凶恶,总也逃不出五官的范围。现在使它浑沌得莫名如何。读者也就怕得莫名其妙了”。  相似文献   

11.
1947年初,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3个军由山东淄川等地南下山东莱芜,被陈毅、粟裕用重兵包围在莱芜一带。李仙洲先是频频向济南空军请援,然后又向徐州空军呼救,然而,他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喊来一架飞机,以致最后全军覆没。在莱芜战役最紧张的关头,驻扎在济南、徐州的国民党空军为什么会按兵不动、见死而不救呢?  相似文献   

12.
《党员干部之友》2023,(4):56-57
<正>毛泽东经典著作中有个“老三篇”,分别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其中有一篇是他在一个普通战士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这个人,就是张思德,小名“谷娃子”,四川仪陇人。当年,红四方面军路过他的家时,他毅然加入红军。红军过草地时,因为粮食短缺,战士们不得不寻找一些野草充饥。为了帮战友分辨野草是否有毒,张思德总是抢先尝试。为此,他遭了不少罪。  相似文献   

13.
当我为《发展论坛》“齐鲁将军剪影”专栏组稿,与李耀文将军南约采访时间时,他一再说:“我本人实在没什么可谈,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听说他离休时,为自己归纳了两句话:“碌碌无为负重托,虚度年华枉此生。”我不禁茫然。谦虚谨慎固然是李耀文将军的美德,但善解人意、玉成好事、顾全大局也是他的长项。谁能相信他的一生如他所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呢?然而,他的语气又十分诚恳,况且他这个人从来就不会作假。虚伪与他无缘。他原名张锡绅。19岁那年,在我地下党荣成临时县委工作的他,因做国民党县武装的策反工作,受到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春的一天,香港机场人头攒动,时任《香港时报》主编的许孝炎先生挤身其中。他是前来接待一位穿长袍的老人─—赫赫有名的前国民党元老章士钊的。章士钊来香港干什么?此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周恩来恳切地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们了。”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以不可阻挡之势直逼长江,李宗仁被迫提出了和谈要求,但他提出的和谈代表名单,中共发言人表示不接受其中的彭昭贤,因为彭是主战最力的国民党CC派主要干将,是一名战争罪犯。此事使李宗仁坐立不安、左右为难。谁能替代彭昭…  相似文献   

15.
像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胡乔木也非常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在他家里众多的藏书中,鲁迅的书籍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和各种单行本.胡乔木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地宣传鲁迅,在他的文集中专讲鲁迅的文章就有《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鲁迅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态度》、《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纪念鲁迅》等,散见于其他文章中对鲁迅的评论就更多了.他不仅对鲁迅研究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关心、支持鲁迅著作的出版.胡乔木严肃地捍卫鲁迅的旗帜,他曾说:“鲁迅的旗帜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羽戈 《廉政瞭望》2011,(10):35-35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最大的怪癖就是爱骂人,不但嘴上骂,写文章也要骂。鲁迅先生的打油诗《言辞争执歌》,其中言“吴老头子老益壮,放屁放屁来相嚷……”这位“吴老头子”就是吴稚晖,“放屁”乃是他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7.
书讯     
黄杏林 《党史纵横》2001,(10):21-21
1932年,一个叫李平(笔名林克多)的工人把一部题为、《苏联见闻录》的书稿送请鲁迅校阅、作序。 _李平于1923年流亡到法国谋生,在巴黎一家工厂当了几年五金工人。1929年法国闹经济危机,他被资本家解雇。这以后,他转到苏联,进了莫斯科电机制造厂。1931年回国,他把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写成书。 鲁迅收到这位工人作者的《苏 联见闻录》,立刻放下《三闲集》的编辑工作,替他仔细校阅。这部 书稿字迹潦草,又有一些使人看去 “未免觉得枯燥”的地方,鲁迅不, 辞劳苦,花了几个长夜,一字一句 地校读完,并写了一篇热…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24):80-82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一生清贫自守,虽是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但他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努力进步,在人民遭受战害时,在祖国遭受外侮时,他坚定地站在正义、人民一边,无视一切个人…  相似文献   

20.
晓农 《党史文苑》2000,(1):33-36
一、“冷棋子”归位1949年的春节前夕,对于国民党来说无疑是元气大伤、无限沮丧的日子。从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起,经过辽沈、淮海两大战役,短短的4个月里,国民党丧失了63个整师100万人。朝野上下,党内军内,人心一片惶乱,军政之间互为埋怨,大肆攻汗。这天,上海依旧喧闹繁华的南京中路,有个30岁开外英姿伟岸的汉子,西装革履,手托一顶青呢礼帽,悠闲自得地走进白俄人开设的“远东餐馆”。倘是细心人留意察看,从他壮实的身材和稳健有序的步子,可以看出此人乃行伍出身。果真如此,这位名叫段伯字的汉子,不仅是军人,而且还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