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一作者发文提到,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归纳出关于习近平的评述心得: 热爱古代经典:习近平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国先哲名言.如在谈及中国青年发展时提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相似文献   

2.
立身靠什么     
春节前,一位青年同志悄悄问一位老同志:“过节一定要给单位领导送礼吗?”老同志一怔:“嗯?我工作几十年,从没给哪位领导送过礼!”青年同志纳闷:“您真不知道?咱单位有些人每年春节都给领导送礼。”老同志摇摇头。青年同志半开玩笑地说:“怪不得您的仕途不够顺呢!”他告诉老同志:自己心里很矛盾,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青年,本不该沾那些庸俗的事,可又怕领导在乎,日后真给“小鞋”穿。还说,我就是想在30岁前把基础打好,也叫立身吧。  相似文献   

3.
万能求职法     
马登文 《求贤》2010,(2):50-50
若干年前,有一位青年来到美国西部,他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因人地生疏,无从着手,只好写信去请教报界很有影响的柯里蒙先生。不久,他接到了柯里蒙先生的回信,信中说:“只要你愿意依照我的话去做,我可以在报界为你谋得一席职位。  相似文献   

4.
奇:他怎么会散发“辉光”? 1911年的一个晚上,美国伦敦一家医院的理疗室里漆黑一片。一位叫基尔纳的医生正透过双花青素染料刷过的玻璃民间观察病人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5.
某研究部门一位处长说起: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处室为单位找差距、提建议,自己所在处室的两位青年党员却一言不发。这位处长会下与两位青年同志交谈,发现他们对部门和处室的事情很少关心,还自我调侃:“集体”二字都生疏了,只记得小学时开过“集体在心中”的班会,  相似文献   

6.
1996年,一位叫翁杰明的青年参与编撰的《与总书记谈心》,被评为中国十部最有影响力著作之首:一位叫陈澍的青年因创作《走向天堂》而屡获文学大奖,所到之处粉丝云集;一位叫李剑铭的青年因操盘深圳首家市属国有集团上市,而成为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2,(12):64-64
饶毅在第3期的《民主与科学》上撰文指出:中国近几十年来,虽然总体进步很多,却出现钱学森先生之间:现代中国几十年为什么不能出现杰出的人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美国文化希望青年有自信、有特长,提倡“创新”;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成熟、要聪明,提倡“识相”。关国的盖茨、乔布斯等大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环境的允许、社会的鼓励,意气风发,左冲右突,打拼出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秦朔 《理论文萃》2004,(1):57-63
说到美国,可能不少中国青年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印象”:自由,浪漫。这印象大多受美国影视音乐小说等等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我去环球影城和好莱坞明星云集的比华利山参观时,深感电影工业在美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相遇后一起拉家常。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故事包含的意思很明显:中国人观念落后,不懂得超前消费贷款买大房子享受。一位研究房产市场走向的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居民这些年超越经济实力大量买房和买大房,与此类宣传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  相似文献   

10.
华尔街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心脏,从创建以来就牵动着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命脉,成为财富与实力的象征。曾经有一位中国青年,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在那儿闯出了一片天地,成就了辉煌的业绩。这是一个关于华尔街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1.
时政要闻     
《党课》2010,(18):34-37
“最好国家”排行榜:中国综合幸福感列第59位 美国《新闻周刊》首次推出了“最好国家”排行榜,对全球100个国家在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经济竞争力及政治环境5个方面的综合幸福感进行排名。芬兰、瑞士、瑞典分列前三名,中国位列第59位,美国排第11位。  相似文献   

12.
面孔     
《廉政瞭望》2011,(7):8-8
骆家辉:华人世界的骄傲 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和第一位华裔商务部长骆家辉又创造了新的第一,他日前被任命为美国第一个华裔驻华大使。总统奥巴马特别赞扬他说:“一百多年前,骆的祖父离开中国,乘轮船前往美国当佣人;一世纪之后,他的孙子将作为美国的最高级外交官回到中国。”  相似文献   

13.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一句歌词:“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描绘的情景.其实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力主建立的.但他却不曾在地图上画圈。  相似文献   

14.
刘胡兰是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是迄今为止唯一享受党和国家三代领导核心题词待遇的一位烈士。毛泽东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的题词是:“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江泽民的题词是:“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底6月初,《中国青年报》头版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栏目相继报道了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例输入性SARS患者徐丽(化名)的经历,引起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徐丽的倾诉与反思过程中,一位青年医生的名字被多次提及。山西省人民医院医生魏东光渐渐走到了人们的面前。魏东光,医学硕士、副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共青团山西省委命名的“山西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003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山西省青年五四特别奖章”获得者,2003年中组部命名的“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遭遇…  相似文献   

16.
应强  江珍妮 《学习导报》2011,(14):56-58
91年前,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仅16岁的中国四川青年踏上了法国的国土。他在法国度过了5年多的时光,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北,他在这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改名邓小平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  相似文献   

17.
连中 《廉政瞭望》2013,(21):52-54
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向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介绍身边的一位“身材高大、有着学者风度的助手”,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该报道认为,刘鹤的工作是“勾勒中国的经济前景,而这一前景将指导中国未来10年的行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退为进     
有一次,一位美国商人前往日本谈判。飞机在东京着陆,他马上受到两位专程前来的日本职员彬彬有礼的接待。他们替他办好一切手续,把他送上一辆豪华轿车,让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后座上。美国人问:“为什么不一起坐?”“您是重要人物,我们不应妨碍您休息。”日本人毕恭毕敬地回答。一种满足感在美国人心中升起:“先生,您会说日语吗?”日本人问。“哦,不会,但我带了本字典,希望学学。”  相似文献   

19.
在我军战史上,有这么一位人物: 不到14岁,他就成为共青团县委书记;刚刚16岁,就当了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不到18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委;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13,(7):20-31
1887年12月,俄国喀山大学一位入学不久的17岁学生因带头闹学潮被捕。在被送往监狱的途中,押解他的警察局长讥讽这位青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要知道你的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青年用冷冷的语言反击道:“是一堵墙,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倒的,我们要从上面跨越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