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如何制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形成的原因,国际条约和外国的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制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辉  刘丹冰 《知识产权》2009,19(3):79-83
在充分肯定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基础上,从其他商标权利人以及公共利益的视角阐述对驰名商标进行限制的必要性,针对驰名商标权利人的权利滥用,重点提出了在权利认定和特殊保护中的限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到平衡两种利益主体的权利,才能更好地体现商标法的立法意图,进一步促进市场良性竞争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徐玲 《电子知识产权》2006,(4):25-27,62
权利有可能被滥用,任何权利失去控制与约束都会与制度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应同时包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权利滥用的内容,但是,我国《专利法》乃至知识产权法体系在建立之初主要考虑到对权利人保护的欠缺,而对限制权利滥用的内容考虑的很少,直到近  相似文献   

4.
李娟婷 《法制与社会》2011,(16):102+106-102,106
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在短短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驰名商标跨类保护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国际公约的要求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各方利益主体出于自身的考虑对驰名商标格外关注,导致了驰名商标制度不断被误读和滥用,出现了争创驰名商标热,甚至为此制造假诉讼;而驰名商标权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滥用权利,随意跨类保护,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奇异现象,违背了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初衷,异化问题出现并成为棘手问题,究其原因,跨类保护是中国驰名商标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鲁冲 《法制与社会》2010,(7):109-109
驰名商标跨类保护作为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措施,在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已有相关规定,但都没有对驰名商标跨类保护范围作明确规定。由于民间和政府对驰名商标的盲目追逐,导致商标权人滥用其权利,与他人商标权相冲突。本文认为驰名商标跨类保护应当注重相关因数,以维护正当竞争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胡静 《中国律师》2012,(4):69-70
随着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力量,知识产权的研发与保护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法律在设定权利的同时,也预设了行使权利的疆界,即权利不得滥用。一、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形式一般而言,知识产权的滥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搭售: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部件或产品与不受知  相似文献   

7.
透析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困境——兼论经济法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思锋 《河北法学》2011,29(5):115-123
驰名商标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驰名商标受到特殊保护的同时,却出现了认定异化、范围扩展、权利滥用、监管及责任追究缺失等法律保护困境。必须引入经济法的调整,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并注意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重新定位和完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应当建立驰名商标市场退出机制。行政机关应当逐步退出驰名商标的认定,司法认定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建立驰名商标权利限制机制,法律监管及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8.
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对驰名商标的侵犯延伸到了网络环境中。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淡化,主要体现为域名使用与驰名商标权利冲突及网页上使用驰名商标图形、文字而引起争议等两种形态。面对这种挑战,传统的商标法律制度不足以完整、充分保护驰名商标,需要建立新的反淡化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滥用知识产权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均如此.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找到滥用知识产权概念的法律定位.文章基于民事权利理论,从逻辑上分析了滥用权利和滥用知识产权在法学概念体系中的地位,比较了物权与知识产权在处理滥用问题上的差异,进而提出知识产权因其对象的无体性致使其更容易被侵害,强化保护势在必然;但反过来,也还是因为其对象的无体性致使知识产权更容易被滥用.故而在知识产权领域应当一并重视保护和反滥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费安玲 《知识产权》2008,18(3):3-10
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认识,应当构建在清晰梳理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之关系的基础上.它们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决然不能简单等同,因为超越知识产权权利范围行使权利的行为不是滥用行为,知识产权垄断行使行为是否构成滥用需要依其是否具有正当性而做出判断,知识产权不当行使行为与滥用行为有着本质不同.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需要制度理性的思考.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主要有二:一是在法律正义的基础上解决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我们需要对利益冲突与法律正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也需要在利益实现与秩序安全之间寻找衡平点;二是在私权基础上关注知识产权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不仅需要高扬私权保护的旗帜,同时亦需要更多地关注权利的社会功能,尤其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与知识产权社会功能的强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含义,其宗旨就是鼓励创新并保护创新成果。然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到今天,其异化程度愈来愈严重。从人之本性来讲,权利的滥用是必然,因此完善的限制权利滥用的制度设计与保障权利的正当行使同样重要。从权利的角度来考量,对于非知识产权权利人而言,知识产权权利人处于一种权利强势地位。在知识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其保护角度主要是防止和禁止他人以各种方式与驰名商标混淆,从而不当得利、损害驰名商标所有人和消费者的权益。回顾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历程,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利范围和力度得到不断的扩大和加强。然而近年来,却有许多企业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将驰名商标作为宣传的手段,甚至还被消费者以乱用驰名商标的行为进行投诉。例如:纳爱斯公司的“雕”牌洗衣粉、肥皂和格兰仕集团的“格兰仕”微波炉均曾被国家工商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但纳爱斯却在其推出的牙膏产品上标注“…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文艺、科技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知识产权的滥用,是导致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立法在价值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发挥着规制权利滥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文艺、科技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知识产权的滥用,是导致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立法在价值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发挥着规制权利滥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权利的地方,就会有权利被滥用的情形发生.伴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我国人世以来,知识产权滥诉问题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6.
刘效敬 《行政与法》2007,(11):125-128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自主",而"自主"有赖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是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建立并极大地发展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就我国职务发明保护制度来说,发明人应成为职务发明的原始权利人,并有申请专利的权利;就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来说,应引入驰名商标淡化理论,制定专门法律,加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就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来说,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和构成条件,增加事前预防手段,加大事后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完善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曾凤辰 《华中电力》2024,(2):148-161
我国现行法上的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制度是不完备的。不仅知识产权滥用的构成要件不清晰,而且法效果欠缺。在构成要件上,首先,知识产权滥用是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所行使的知识产权包括原权利与救济性权利。其中,原权利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权利与法益。知识产权人提起恶意诉讼并不必然构成知识产权滥用。在构成滥用的情形,恶意诉讼涉及的是救济性权利的滥用,而非诉权滥用。其次,知识产权滥用是不正当的知识产权行使方式。在权利行使方式正当与否的判断标准上,立法目的是隐藏在行权目的之下的真正判断标准。具体应以知识产权法而非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作为判断标准。著作权滥用仅有前述两项构成要件,但专利权与商标权滥用还有额外的第三项要件,即不与效力审查职权上的双轨制相冲突。滥用知识产权,将导致权利人与滥用所针对的义务人之间的霍菲尔德式法律关系发生两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驰名商标权利限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驰名商标作为商标中一种特殊的种类,其定义和认定方法都与普通商标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驰名商标驰名的特性所致。但我们仍然应当明确,驰名商标的保护不是无限制的,驰名商标权利同样受到限制,对驰名商标的限制应当从地域、时间等方面进行,具体表现为"动态"保护的限制、相对地域性的限制、效力范围的限制、合理使用的限制、驰名商标退化的限制。笔者认为,在我国驰名商标的限制应当重点表现为: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产品宣传、恶意的商标异议和诉讼行为、不尊重其他权利人的在先权利等情况的限制。文中也对驰名商标权利限制提出了自己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知识产权权利警告主要表现为"通知—删除规则"中的通知。"通知—删除规则"有助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平台经营者陷入过重的法律争议之中;但也可能被滥用,权利人可借助权利警告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为遏制这种滥用,"通知—删除规则"自身的完善很难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方案,应综合考察侵权法、知识产权法和竞争法,对权利警告本身予以规制。若权利警告对竞争者的经营活动造成直接损害,便构成违法。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并不是绝时的、毫无约束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权利限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产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充分体现了现代民法关于利益均衡、禁止权利滥用的思想。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由其权利的特殊性决定的。权利限制制度是综合平衡私权及其义务、相对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