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技术手段将进入司法领域,成为法庭证据。犯罪心理痕迹鉴定技术就是其中一种。犯罪心理痕迹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犯罪心理痕迹鉴定技术即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成果以及神经生理学、生理电子学等学科研究成果,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被测人的多项心理生理反应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它所测试的是犯罪嫌疑人对作案有关情况的记忆痕迹,也就是在国外早已普遍流行而被我国错译为“测谎技术”的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国外20世纪初产生的“测谎技  相似文献   

2.
郭云忠 《人民检察》2007,(12):48-51
心理测试,又称心理测定、测谎鉴定。心理测试所使用的仪器全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俗称测谎仪或测谎器,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及其他应用科学技术设计而成的。其基本原理是:人  相似文献   

3.
心理测试技术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实验设计的一种具体应用.心理实验是基于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设计进行的.本文从心理测试技术中实验设计的变量及其怎样控制变量,从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验设计等角度,来正确看待心理实验在心理测试中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通常人们所称的“测谎技术”(POLIGRAPHY),就是专业测试人员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好的与心理测试相关的题目,向被测试人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理刺激,再用计算机化心理测试系统记录其情绪的生理反应,以此分析判断被测试人与案件的关系,帮助侦查人员甑别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无辜者的一种高科技心理鉴定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目前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加之由于认识的原  相似文献   

5.
付凤  彭丽红 《证据科学》2021,(2):242-254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沿续了20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对多道心理生理测试技术证据形式的矛盾表述,对其证据效力的认定仍属"表面否定、实质肯定".该《规定》短期内有助于遏制民事审判实践中测试技术滥用失范的现...  相似文献   

6.
P300有波形恒定和潜伏期恒定两个特性,可以通过叠加将P300从EEG中提取出来。P300心理测试利用认知过程中的P300指标的变化探测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神经电变化,成为一个"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是对传统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补充。在测试实践中要遵循心理测试基本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操作,对测试刺激要精心准备,测试前要进行测试指导,软硬件操作要规范,测试结果分析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7.
治理酒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客观上需要技术支撑。在域外,车载酒精点火联锁装置已成为较普遍的一项技术措施应用于治理酒驾。在我国,面对庞大的酒后驾车数量,提升治理酒驾效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车载酒精点火联锁计划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采取先行试验的方法逐步推广与适用。  相似文献   

8.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在对信息加工脑活动的电生理显示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读取案件相关的脑电位变化,来判别被测人是否与案件有关的心理测试方式.文章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分析此种测试方式的科学性、客观性并认为该测试方式的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测性和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民事诉讼和刑侦实践中,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心理测试结论的有效与无证据资格的冲突.本文深入研究了该冲突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本质,提出了如下观点:心理测试技术不能被界定为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只允许设立少数心理测试机构以鼓励科学探索,测试机构及其人员必须保持严格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心理测试技术只能在严格遵循科学道德和司法道德的前提下,试用于刑事侦查中;在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及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中等要禁止使用心理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律师》2006,(4):14-15
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在司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用心理测试的方法鉴定与案件有关者是否诚实,在国际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心理测试的鉴定结果还未被承认,还不能作为证据与其他证据相互佐证使用,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十届人大代表迟夙生律师提出,建议在修改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时,将心理测试鉴定结果增列为证据中的一种,以提高办案的效率和科学性。——编者  相似文献   

11.
测谎技术的心理生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情绪、认知、注意和定向反射4个方面探讨了测谎的心理生理机制.认为,CQT技术主要基于情绪反应,GKT技术主要基于认知心理,但两种技术共同的心理基础都是注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定向反射.因此,测谎的实质,就是测试被测人的心理定向反射.  相似文献   

12.
心理测试技术是对个体就案(事)件相关心理信息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即能检测个体生理指标状况的仪器设备用于或其结果被用于对个体(被测人)就特定事件或特定目的进行的相关心里信息探查、推断的行为。现代心理测试技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并以此构建测试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在刑事犯罪调查中,是其他检验技术的补充,从而拓展了刑事技术的专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孔得婷 《法制与社会》2014,(11):175-17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依据人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通过言语刺激使被测人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同时运用相关仪器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从而判断被测人与案件的关系。主要包括六大阶段,其中心理访谈贯穿其中,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成功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使心理访谈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了解心理访谈的心理学依据,了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不同阶段谈话的要求、步骤、内容、目的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试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司法对其结论的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基于心理测试技术的可靠性及其结论的正确性,被测人与案件和事实的关联,以及针对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所形成的以图谱形式表现出来的痕迹,可以明确心理测试结论具有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心理测试结论属于有限可采的补强证据,其证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断但又对法官心证形成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5.
江英丽 《法制与社会》2012,(17):291-292
近年来,由于醉酒引起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刑法理论界关于将酒驾入罪的探讨的不断增多.而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热议一时的酒驾入罪问题得以尘埃落定.本文在综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表达了个人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并结合司法实务对本问题做简单评论.主要包括对酒驾入罪的必要性,实践中如何结合修正案(八)对酒驾做不同处理,以及规范量刑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甄别嫌疑人过程中使用的测谎方法.但由于测试中的原理机制等问题,反测试手段可以以多种方式对测过程和测试结果进行干扰.加强犯罪心理测试中的监控并提高反测试识别技术,可以较好地应对测试中出现的反测试.反测试的出现本身就是逃避测试的表现,一旦发现被测人存在反测试行为或心理,则应重点对其进行调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脑电测试结合测谎范式进行检测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为今后的测谎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理论,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利用心理测试系统,对嫌疑人进行心理生物反应测试,以帮助甄别嫌疑人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其在犯罪案件侦查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对久侦未破的疑难案件有独特、突出的作用.正确认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要在遵循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技巧的开发研究,正确地应用于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陈梦 《法制与社会》2013,(36):202-203,213
对实验心理学进行研究学习,是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完善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文先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概述,叙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理论基础;接着对实验心理学做了简要描述。然后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对实验心理学中的情绪进行实验研究。最后总结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趋势及其与实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些食品、药品可能造成"酒驾"的传言,有记者买来蛋黄派、藿香正气水等进行测试,实验发现,吃两个蛋黄派就可达到"酒驾"标准,而喝几口藿香正气水后,酒精含量达到每百毫升血液271毫克。如此看来,不喝酒也可能"酒驾"。此外,也有人饮酒后转天早上检测仍属醉酒状态。于是,网上酒精检测仪热销。但警方说,警用酒精检测仪不对市民出售,网售酒精检测仪灵敏度多有偏差,市民可能会被误导,关键还是杜绝酒后驾车。笔者认为,仅宣传杜绝酒后驾车是不够的,任何法律(包括犯罪行为界定标准)都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