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完善证人作证制度是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需要。要从方法上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主要应包括:证人的范围和职责,证人的义务和权利,证人参与诉讼的程序,对证人的保护和补偿等内容。我国应当制定单行的法律─《证人条例》来完善证人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关于建立证人宣誓制度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不存在宣誓所依赖的宗教信仰基础,并且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没有普遍建立证人宣誓制度的法律土壤,所以我国如今还不宜建立证人宣誓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应该学习西方建立证人宣誓制度以推动社会法制的进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要普遍建立此制度的障碍,提出我国建立此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得出我国应该建立证人宣誓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都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之所以要坚持证人出庭作证原则,是因为:(1)证人只有出庭作证,才能对其适格性进一步考察和确定。各国法律一般都规定,证人的适格性与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相结合,即通过证人的宣誓制度在法庭上确定证人是否符合证人资格。我国诉讼制度当中虽然未规定证人宣誓制度,但是,对证人资格的确定标准是是否能正确表达意志,对此当然也需要证人出庭以后加以确定。(2)证人出庭作证的证言才是真正的证人证言。证言是证人就自己所感知的案件事实向法…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 ,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 ,都有关于证人宣誓制度方面的规定。我国学者对我国是否应该引入证人宣誓制度见仁见智 ,然而无论是否定论者还是肯定论者在论证的理路上都只停留在表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证人宣誓是一种仪式。该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从证人宣誓场景中的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证人宣誓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证人宣誓的“过渡”功能以及证人宣誓实际运作中的问题等方面对证人宣誓仪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是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并在精神和原则上引导或制约它们发展的一般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人类追求生活秩序化和社会正义性的本质表达。法律文化的交流是一项严肃、复杂的社会工程,需以理性的精神和不舍的毅力来对待。因此,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中外法律文化类型,关注当下中国法律文化实践,摄取人类关于法与社会不同模式的经验、智慧和理想,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6.
宣誓,是一种基于人的内心信仰而为的行为。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国家或地区,证人在作证之前都要手按圣经宣誓保证所提供证词的真实性。作为宗教信仰,这种作证方式值得赞赏,但更应当看到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宣誓并不能替代法律,即便是在有法庭宣誓这一传统的国家里,作伪证同样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文本,《圣经》蕴涵着丰富的法律资源。从部门法视角分析,其内容包括宪法、民法、刑法和诉讼法。本文逐一介绍了这些律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并分析了它们与西方现行法律制度的关联。最后,本文阐述了《圣经》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审判中,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又有立法方面的缺陷,但更为重要的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证人保护的诉讼价值未达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本文通过对刑事证人保护的诉讼价值即体现诉讼民主、文明、公正的分析,以期在现有立法框架下,对刑事证人保护工作能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9.
刑事案件证人作证:一个困扰诉讼的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拒不作证,特别是拒绝出庭作证,是长期困扰我国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难题,而且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证人特别是重要的证人能否出庭作证,既是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准确认定事实、能否定案的问题,又是新刑诉法关于改革审判方式的规定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但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对证人是否必须出庭作证、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如何保证证人到庭作证等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为此,笔者结合新刑诉法实施以来的司法实践,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并与同仁们商榷。一、证人应当…  相似文献   

10.
法律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社会、人类文明发展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文化环境,法律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与法律有效性这一课题提出,意在以文化环境为视角,探讨文化环境对法律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慧敏 《法学杂志》2004,25(6):75-76
宗教和法律密切相关,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督教的经典之作——《圣经》中也包涵着大量的法律思想,特别是《圣经》中的程序正义观念对于法律体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宗教》一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简要地讨论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联系。一些精彩的语句,简洁且深刻,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看法,法律信仰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入手,从东西方的史实角度出发探讨法律和宗教的关系,进而从理论上对法律如何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蕊 《法制与社会》2012,(25):10-12,15
"信仰"本身不是法学上的概念,但是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法律信仰被越来越多的法律实践者甚至法学理论界所推崇。本文通过阐述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制与法律信仰的关系,强调了培养和提升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分析了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如何培养和提升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以期更多的人能够自觉的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自愿的服从法律,实现真正的法治,使法治不仅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更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法治从精神层面上讲的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当这种观念成为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动时,法治才能实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法律才真正发挥作用。本文就法律信仰的文化因素做了简要的评析,以期对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论宣誓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宣誓制度是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曾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民族中存在过;它的起源与人们的愚昧落后有关。宣誓具有证明、取得信任、建立共同体和合法化的作用。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从科学和理性出发,对宣誓制度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经过对宣誓的迷信色彩进行淡化,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法律都保留了经过改造过的宣誓制度  相似文献   

16.
龙潭 《中国律师》2008,(7):80-81
以神权思想和宗教信仰为根据的证人宣誓被认为是一项非理性的司法证明方式,显然与当今社会的理性主义相悖,然而这一制度在现代诉讼中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英国《1978年宣誓法》即规定,除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外,所有证人在作证之前仍需宣誓或者做庄严的承诺或声明;又如《美国联邦证据法》第603条规定.“证人于作证前应以宣誓或郑重宣言之方式宣示其将据实作证……”;  相似文献   

17.
《圣经》(以下简称“BGT”)希腊文中用来表示“爱”的词主要有两种,一个是α’γαπáω,一个是φιλ`ω。前一个特指宗教含义的爱,后一个是一般泛指意义上的爱。《圣经》原文作如此用法和意义划分,并着意对此差别进行对比,既体现了其执笔人对世俗之爱的贬低和对宗教之爱的虔诚,也说明其用词上的深思熟虑。其他表示“爱”的词汇在《圣经》使用中也各有取舍,其中表示上帝仁慈恩宠的xápιs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词,而表示性爱的`pws则从未使用过。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虽然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它仍存在着一个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传统的法律文化仍在延缓或阻碍法治国家的进程。努力构建法治社会,尤其需要我们树立起对于法律的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19.
针对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创设和完善的诸多程序制度,首先简要探析了海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当前的海事诉讼立法已无法满足实务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订将对海事诉讼法律适用产生重大影响.继而论述民事诉讼法与海事诉讼法是普通法与特殊法的关系,并着重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订对海事诉讼的影响,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公益诉讼制度、诉讼保全制度、域外送达制度和其他新规定对海事诉讼的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民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也经历着从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文化与随着经济发展漂洋过海而来的西方法律文化,如何在谋求法制现代化的新的突破同时保持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宏观审视,需要我们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适合于本土的养分,同时从西方法律文化中发现优秀的价值观,将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引入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