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超 《探索》2005,1(4):122-126
和谐作为存在者,指此物与彼物的关系处于对称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状态;和谐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性,指万物自发趋于和谐状态的必然性。物质世界是能量世界的表象,世界的本原乃是空无一物的能量状态。能量作为存在者表现为作用力,能量的存在性表现为空而且灵的和谐性。万物因适合自己的各种能量达成和谐而产生和发展,也因适合自己的各种能量失去和谐而退化和消亡,因此万物总会自发地与各种相关因素达成尽可能充分的和谐,这条规律叫万有和谐律。故世界源于和谐,万物的共同本质是和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人类永久的期盼,是人类长期的向往。天空因有了和谐而阳光普照,雨雪丰沛,充满勃勃生机;大地因有了和谐而承载万物,孕育生命,让人类繁衍生患。和谐像一弯明月,照亮暗淡的天空,那如水的月光,柔柔地洒向江河湖海,山川,大地;和谐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涸的田地,那绵绵的雨丝,滋养着蓬勃的万物,让世界郁郁葱葱。和谐是真善美的交响曲,她能让人间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多一些善良,少一些凶恶;多一些美丽,少一些丑陋。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和谐的微观视角,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微观载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公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动参与和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自觉;公共道德是推动社区和谐的基本力量,而和谐的社区又可以孕育新的公民品质。主体多元、稳定有序、互惠互利、公平正义、共同维护等都可作为社区和谐公民治理模式的基本要素或理念;而普遍的道德公共理性(道德自觉)是社区和谐与不和谐的根本区别所在。公共道德的层次性决定了社区和谐的向度,因此,实现社区和谐与公共道德的互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世间万物因和谐而温馨,因和谐而美丽,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十师一八三团53岁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书记徐青珍就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1985年10月,23岁的徐青珍带着幸福的遐想,和丈夫王玉宝携手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当时徐青珍在青河独立营商业公司做售货员,丈夫王玉宝在机车修理连当修理工,夫妻俩工作都非常忙,一天说不了几句话。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徐青珍变得更加忙碌,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要照顾女儿和经常加班的丈夫。但徐青珍是个很要强的人,无论身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贵州秉持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助力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贵州经验"令人瞩目。数化万物,智在融合。融合是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所在,为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提供无限可能。贵州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服务民  相似文献   

6.
传统上,人们认为效用与使用价值之间存在着差别。其实,效用与使用价值之间的所谓差异性,是人的认知取向不同所造成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二者都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满足基础之上。1、二者都是人的需求的产物,并随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效用或使用价值是可以被不断开发的,它完全取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是无限扩张的。3、创造效用或使用价值并不等同于创造物质。4、效用或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人们认为效用与使用价值之间存在着差别.其实,效用与使用价值之间的所谓差异性,是人的认知取向不同所造成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二者都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满足基础之上.1 、二者都是人的需求的产物,并随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 、效用或使用价值是可以被不断开发的,它完全取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是无限扩张的.3 、创造效用或使用价值并不等同于创造物质.4 、效用或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 “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儒家文化把“和”与“同”相区别,认为“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同”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如,同流合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相似文献   

9.
正数据连接万物、变革万物,融合基于智慧、创造智慧。融合是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所在,为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提供了无限可能,必将打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大门,对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来自全球各界的代表和嘉宾齐聚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共同迎来2018数博会隆重开幕。这是全球大数据业界的一件大事、喜事。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大会发来贺  相似文献   

10.
正世间万物,皆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在六师鸿基焦化,一提到王军家,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夫妻结婚12年来,恩恩爱爱,工作出色,尊老爱幼,热心助人,儿子乖巧聪明、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凡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每当逢年过节时,姚程馨就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道”、“尚和”的文化,其终极目标是万物的和谐。中国古代对“和谐”的理解是科学的、辩证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为社会和谐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也是向善的道德化社会。和谐社会本质规定的道德意蕴诉求向善的人文精神,而向善的人文精神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向善的人文精神的力量在于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以促进天人和谐、群己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一、“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辞海》上说:和谐,即协调之意。《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提出的,有和谐、平衡之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就作出了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和谐”而集成的。这里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也是向善的道德化社会.和谐社会本质规定的道德意蕴诉求向善的人文精神,而向善的人文精神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向善的人文精神的力量在于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以促进天人和谐、群己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和社会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中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16.
信仰足以凝聚国家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相似文献   

17.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8.
肖长富  高宝柱 《探索》2006,(3):10-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是建立起在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中,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关系格局;关键是确立健全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使矛盾能够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核心是建立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格局,努力塑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政治、精神、道德各个层面都得到发展的自身全面和谐的人;基础是确立人与自然自觉统一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关系,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张扬 《先锋》2022,(3):1-1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3月,春雷阵阵,敲击出万物蓬勃的节奏,无限春光倾泻而出,千花百卉争相明媚。这个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从理念到探索、从蓝图到行动,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的深切关怀和嘱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发展必须关注文化内外向度的和谐及其文化秩序的重建,这是文化发展之“道”。只有对文化发展两个向度的自觉,才会避免出现“道”的萎缩,或弃“道”求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