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蚌埠市的情况看,历史累积的思想障碍、制度惯性以及治理水平都对信访制度改革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深化相关改革,明确规范,逐步推进,让法治引导改革的总体方向;必须统筹疏导、规范救助、强化监督以及完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汪晓丽 《世纪桥》2010,(13):62-64
本文针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如何从真正解决困难群众的需求出发,提出完善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策。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体系;夯实救助基础,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专项救助,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救助制度;整合救助资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统筹管理机制;加大人才、信息、平台等配套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救助经历了多年的运行,其法律制度的架构已经确立,法制建设有了宪法依据,立法也已开始启动.但是,我国社会救助法制依然存在立法理念落后、基本法律缺失、适用范围狭窄、实施机制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树立现代社会救助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救助法、采取专门立法模式、强化法律实施机制,是加快和完善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孙蕙 《当代贵州》2018,(51):10-11
1.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求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托底安全网结合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贵州出台一个办法、健全三项制度、创建七大机制,全面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托底安全网。制发实施《贵州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暂行)》;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创建“救急难”工作机制,创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三共同”衔接机制,创建低保对象认定机制,创建低保分类施保机制,创建低保标准合理调整机制,创建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创建监督检查机制,多项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6.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有效地解决或控制贫困与弱势群体的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政府在发展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对社会救助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以缓解贫困并促进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发展,这已成为拉美各国社会救助改革的总体取向,英改革实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祖荣 《学习论坛》2007,23(8):66-69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对社会救助提出诸多挑战,表现为数字技术消解社会救助主体的真实性,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排斥进而引起数字贫困,受救助者的信息与隐私也将面临更大威胁。因应数字时代之需,社会救助法亟待在立法理念以及制度建构层面进行变革。在立法理念层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理念,并确立数字行政理念。社会救助法作为一部权利保障法,亦应确立数字时代的社会救助权利理念以确保公民社会救助权之实现。在制度层面,一方面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受救助主体的智慧化覆盖、救助体制的数字化变革以及救助服务的数字化体现;另一方面应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救助权利的保障机制,救助数字弱势群体,推动数据公开、数字参与及隐私保障,如此方能使社会救助法面向数字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0.
史传林 《学习论坛》2008,(12):68-71
政府是农村社会救助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经济社会体制变革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村社会救助的重要社会主体,非政府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参与救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管理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对管理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是任何一项制度在其存在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工作,所以对于一项普遍存在于多个国家内的制度来说.管理经验也是极为丰富且珍贵的。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国际间又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制度.对于我国建立只有几十年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来说,向这些“老者”进行学习与借鉴是尤为必的.因此如何有效借鉴这些已有百年历史的经验并有效将其利用到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上来.对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管理的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巨大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2年,上海市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线保障制度,从此,拉开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逐年减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持续增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投入增幅更大。2014年5月1日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标志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迈入了一个全面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这无疑会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迈向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高度,同时更希望制定出一部真正的层次足够高的《社会救助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贫困居民在面临疾病风险时是最缺乏保障的群体,现行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均涉及不到该群体,所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非常必要。具体措施主要在于合理确定救助对象,采取多种救助方式,拓宽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14.
杨光 《实践》2011,(5):34-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两级分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加强对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找出社会救助问题的对策,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5.
加快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贫困群体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同时还包括医疗、住房、教育、生产和法律等方面的救助或援助.而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坚持社会助救制度的开放性,避免制度或项目功能的交叉重复,完善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5):34-34
<正>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为什么要出台这一《办法》?《办法》明确了哪些救助制度?解决群众哪些困难?如何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及时获得救助?《办法》明确了哪些措施保障社会救助有效实施?社会力量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就这些问题,国务院法制办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编者  相似文献   

17.
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妨碍社会救助基本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对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系统考量,并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海南 《唯实》2009,(3):82-85
国家对处于困境中的公民承担完全责任的救助义务。义务的履行必须遵循保障基本、动态增长、分类保障、平等对待、注重发展的原则。明晰国家承担社会救助义务的特征和原则,对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的立法进程,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依法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城市医疗救助工作试点先行,大胆探索医疗救助的新模式;制度创新,医疗救助工作迈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制度衔接,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吉林省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应加大政府筹资力度,拓展社会筹资渠道;要注意与相关政策的衔接和适应;调整和完善医疗救助方案;规范管理,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20.
警惕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社会救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现象却导致负激励作用,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个瓶颈问题。实践表明,对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效能。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