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贺卡     
在与癌症搏斗了13年后,我的祖父病情恶化了,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丈夫和我轮流守候在他的床边,我不但要去工作,还要操持家务,另外还要照顾在医院的祖父,所以我总是忘了去满足他的一个特殊的请求。祖父想让我把已经去世的祖母在他们共同度过的最后一年里送给他的新年贺卡给他从家里拿到在  相似文献   

2.
今年农历3月初十(公历4月28日)是爱国华侨领袖、著名华侨教育家———我们的祖父张国基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祖父在走完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一生重教、永爱中华”的百年人生历程后,于1992年8月30日辞世。祖父逝世后,党和人民对他一生业绩的高度评价以及海内外侨界人士对他的深切悼念之情,使我们至今感动不已,铭记难忘。在纪念祖父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追思祖父历尽沧桑的人生之路:他和毛泽东同志是同窗挚友,在学生时代即加入新民学会,并成为新民学会派往南洋任教的第一批会员。先后在新加坡道南学校、华侨中学、八华学校、广仁中学…  相似文献   

3.
周总理十分关心知识分千.他常到老学者、老画家……家里走访慰问。关于周总理与我的父亲齐白石交往的故事有许多,但有一件事。几十年来始终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头,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4.
祖母已去世许多年了,只剩下祖父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虽然有儿孙们在身旁尽孝,可我还是能看见他眼中深藏的寂寞。祖父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每年的发病时节他的腰腿都会疼得很厉害,可他就是拒绝吃药,宁可疼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听父亲说,祖父这病已有许多年的历史了,许多年来他一直不去  相似文献   

5.
金香炉     
祖父平生只有一张照片,黑白的,三寸,毛边,被父亲镶在镜框里。他戴着眼镜,穿着长衫马褂,像个古董。祖父若还健在,早已经是过百的人了。我无缘见他一面,只能从父辈那里听些相关的传言,倒像是隔世的传说了。祖父在民国时曾任过要职,是极体面的人。可他不惯在官场里沉浮,中年时就卸去公职,回乡务农了。虽曰务农,祖父却不比旁人,他是不曾真下过田地的。大抵见过大世面的人都喜欢保持自己体面的样子,祖父平素只穿长衫,若换中山装时,必须熨出笔直的折痕,他才肯穿。无论冬夏,即便居家闲住,他也从不随意解  相似文献   

6.
执著     
我的祖父因为在朝鲜战场上被敌机扔下的炮弹碎片击伤头部,以至于脾气非常古怪,他异常的喜欢静谧,并非常讨厌飞行的鸟类。为了避免刺激祖父,我家里从来没有养过猫狗,养鸡鸭的时候也都圈养。在我们居住的小村,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会有燕子从南方飞来。这些燕子飞来  相似文献   

7.
我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竭尽全力阻止我成为一个酿酒人.他一辈子都在为当地的啤酒厂酿酒,可是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父亲和祖父同他一样,所以他不想让我也成为酿酒人,甚至连啤酒桶边都不让我碰.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便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我曾经被两位慈祥的老人当做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祖父离世时我才5岁,祖父被送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回来。至今我依旧记得祖父临行时那看我的目光。祖父去世后爸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肯出来。那时我并不理解这一切,但我却哭得很伤心。祖父去世后,那段很漫长很平静的日子里,我常听到祖母在  相似文献   

9.
周总理十分关心知识分子,他常到老学者、老画家……家里走访慰问。关于周总理与我的父亲齐白石交往的故事有许多,但有一件事,几十年来始终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头,总是让我难以忘怀。记得是在父亲97岁的那一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出于好心,为父亲开辟了一个更安静、更舒适的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10.
去年底,一位老亲,我祖父那辈结的亲,其后人傅泾波,有名的美籍华裔。傅泾波是我的表哥。他的女儿傅铎若来寻根,来寻她祖辈的官职。我根据所知给她讲清楚。这样就引起我的几句话。  相似文献   

11.
正陈硕石先生是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理事,知名画家,他的画作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陈硕石先生是擅画花鸟的国画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幸结识陈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陈硕石先生的交往多了。他的渊博学识、艺术造诣、创作阅历让我大受启发。在文化熏陶中我开阔视野,感悟人生。记得那是2004年冬季的一天,久居城里的陈老想到我郊区的居室来看看。这真是我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先生是我国现代书画家、金石家,在画坛颇具盛誉。齐白石还是位老寿星,一生心宽体健,近百岁才过世,这是与 他长年恪守“七戒”养生之道分不开的。   一戒酒。齐老经常要参加酒宴,可他每次赴宴时都说:“谢谢,我不会用酒。”谢绝饮酒。   二戒烟。齐老一生不吸烟,家中也不备烟,友人来访以清茶相待。   三戒狂喜。齐老的书画大都作为珍品,即使入选国际画展,他也能平静对待,以防乐极生悲。   四戒悲愤。齐老一生豁达开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因一时得失而悲愤恼怒。 五戒空思。齐老除作画构思外,从不空思幻想。 …  相似文献   

13.
正不晓得为什么,祖父在我一出世就认定了我只能做读书人。临终前,他把我父亲母亲叫到床前,交待说以后不管怎样难,都要让他孙子读完大学,考上状元。那时候是1956年,科举已经是遥远的事情,但年近九旬的老人满脑子仍是一大堆旧梦。他的话不幸言中。以后的确有了很难的日子,以至初中毕业之后,我不能不失学。父亲和母亲为此终生都对老人怀了深  相似文献   

14.
我是在看到那个故事后才萌生养鸽子的念头的。故事说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后,有个爱养鸽子的孩子没有逃走,他的父亲已牺牲在战场上,家中只剩下他和祖父,还有那一大群鸽子。每天傍晚他都用一面红旗在房顶上赶鸽子,让鸽子在天上飞翔。平时他用白布条赶鸽子,城市沦陷后他便不再用了,  相似文献   

15.
我画牡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花儿的人来了一茬又一茬,画花儿的人走了一拨又一拨,来过的走了,走了的又来了,花儿迎来送往,她看过了各种形态的人。人有需花无求,她明白的只是奉献。从学画牡丹,到能画出自家面目的牡丹花儿,这一走便是四十多年。我从喜好王雪涛画的牡丹到上追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赵之谦、恽南田再到徐渭、陈淳,直追至王渊和徐熙所画的牡丹,看多了画多了,自然总结出了自己对牡丹的理解与画法。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认为画牡丹的高手只有徐渭、齐白石才是真正写出了牡丹的精神来的。他们笔下的牡丹已到了得意忘形之境,难得难得。  相似文献   

16.
徐悲鸿是中国本世纪早期的艺术家,以擅长画马驰名中外。他也是一位很注意提携人才的艺术大师,他提携齐白石和傅抱石,一直被传为佳话。2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个国画展览会上,四壁挂满琳琅满目的画轴,这些多出自当时京派正宗画家的手笔。当时年满60的齐白石还未成名,虽然他的虾已画得神形毕肖、体若透明,但在重名气不重才艺的画展上,他的画只能挂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标价也只有八块大洋,而过往的顾客,也只对它鄙夷地看看。这时,一个工作人员走过来,把一张红纸别在画上,墨迹未干的字赫然写着“徐悲鸿院长订”。众人惊讶不已。更…  相似文献   

17.
(五)1936年,张大千迁居北平。这一年他第一次出版了自己的画集《张大千画集》,又第一次自由恋爱,和说书艺人杨宛君喜结连理。他经常和溥心、齐白石、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张伯驹等名人艺术家交往,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同时他又担任了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室指导,经常到故宫临  相似文献   

18.
正齐白石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凭借自学搏击艺海,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尤其是在花甲之年,以超凡的进取精神和坚强毅力,并以"不厌声名到老低"的恒心,衰年变法,开宗立派,在中国绘画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在白石老人的儿辈中,能够在诗、书、画、印全面继承齐白石艺术的,当属我的老师齐良迟先生。  相似文献   

19.
据意大利都灵消息,马科·劳来罗继承了他祖父60年前开创的一项自豪的表演传统:他的头可打圈转动!  相似文献   

20.
张虎 《海内与海外》2012,(11):78-79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成就者,我以为:一是对其有兴趣,二是对其勤奋努力,三是对其有悟性。舍此,难也。以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例,少年时家境贫寒,学习木匠,19岁出师后,为提高雕工画技,用了半年的时间勾影描摹完《芥子园画谱》,后来,为了加强记忆,他又临摹了好多遍,原本是为了做木工出图样心中有谱,未想到却成为他后来走上画家之路的起点。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他又熟读背习《唐诗三百首》,临写书法,学习篆刻,"身行万里半天下",70岁以后名震画坛。一路走来之努力、之艰辛是非同一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