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点搜索     
《理论与当代》2011,(1):58-62
邓小平缘何提出"中国特色"沈宝祥在9月1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在我看来他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抛弃苏联模式。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而实践已经证明,采取这种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成功。他针对"苏联模式",提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6年了。经过36年持续快速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对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人们议论纷纷。有人把中国经济社会现在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归结为邓小平设计的错误。这是对邓小平改革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误解或误读。这里,我想重点就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一有一种说法: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反映出他的老年心态,经济上急于求成,过分强调高速度,  相似文献   

3.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在邓小平的研究中,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发展过程的一般概述性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论述、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概念演变的研究;中国道路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比较的研究;邓小平与民族复兴理想、中国道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道路中有关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邓小平晚年对中国道路思考的研究。中国道路的研究拓展了邓小平研究的领域,是邓小平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其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曾说:"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  相似文献   

5.
"一纲四目"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一纲"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四目"则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这个由毛泽东率先提出而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的构想,初具了后来由邓小平设计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要素.本文试图就"一纲四目"提出的特定历史环境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发展的论述。通过学习后,加深了我们对"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理解。一、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经济在制定"八五"计划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百分之六就可以了。针对这种观点,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用中国老百姓朴素的语言说出来的一个深刻道理。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  相似文献   

7.
《军队党的生活》2008,(9):89-89
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究竟是什么时候提出的?现在很多文章认为,是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这个命题其实在十二大召开之前一年多就提出来了,具体的说是在1981年7月邓小平会见著名  相似文献   

8.
人口问题是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人口问题上,邓小平不仅分析了中国人口多的不利因素及人口多产生的突出矛盾,而且还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学习探讨邓小平人口思想,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人口工作意义重大。一、人口问题的两重性邓小平历来重视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既看到人口多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利一面。早在1963年8月,邓小平就指出:"人多,一是好办事,二是不好办事,要吃、要穿、要用。解决吃、穿、用的问题还要费劲好多年。"1979年3月,邓小平又说:"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1984年3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科技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就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论述。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在科技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给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春天,而在四个现代化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抓整顿时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  相似文献   

10.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他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大量使用的是社会主义一词,其实这里使用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概念。邓小平在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由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一生中和许多世界风云人物有过政治交往,有的甚至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金日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事业,金日成和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结下深厚的友谊,携手谱写了中朝友谊的辉煌篇章。毛泽东十分坚定地向金日成介绍邓小平:"我们要他!今后有事,你就找小平谈。"邓小平第一次和金日成会见是在1975年4月,金日成应邀访问中国。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打倒并流放江西复出之后。3个月前,毛泽东提名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人文历史     
《支部生活》2013,(3):46-48
"精雕细刻":邓小平大智慧中的小细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除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说:"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主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从根本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就在于它开辟了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因此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时代。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总设计师",自觉"面向现代化",理解时代本质、把握时代主题,阐发马克思主义精髓,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判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计划、市场的手段性质,提出具有方法论意蕴的"生产力标准",确立"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模式。当前乃至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现代化作为时代主流的状况不会改变,因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邓小平"面向现代化"的思考方式及其蕴涵的现代化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梁衡 《党史文汇》2014,(8):63-64
正邓小平认错一个时代的转型和国家的进步,是以其领袖的思想转变为标志的。当我们欢呼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时,不能不追溯到30年前的一个思想细节。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而这之前中国在极左时期一直称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当邓小平吃惊地看到新加坡的成就时,他承认对方实行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方针是对的。当谈到中国的对外方针时,李光耀说,中国必须停止革命输出。邓小平停顿片刻后突然问:"你要我怎么做?"这倒让李光耀吃了一惊,他就大胆地说:"停止  相似文献   

15.
肖枫 《学习导报》2011,(2):35-37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目前不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争论,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党的建设,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开卷第一篇里就鲜明地提出:“党的建设”要“更加适合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总体思路,也就是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主题。在《党的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这一主题思想就更加明  相似文献   

17.
正"为什么退下来?因为中国现在很稳定。退就要真退,百分之百地退下来。"这是邓小平的"战略安排"。临别时,江泽民与邓小平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1989年,北京城在风风雨雨中度过。11月9日清晨,在景山公园附近的一个住所里,一位老人打开大门,走到室外。点点雪花伴随着星星细雨飘然而落。老人感受着寒风的吹拂,语音中带着感慨:"这场雨雪下得不算小呀,北京正需要下雪啊!"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这一天,他要了结一桩夙  相似文献   

18.
刘吉 《求是》1995,(11)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8页)。“科教兴国”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 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 有一个被广泛引用而又常常被误解了的数字: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经济发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3,(Z2):57-58
<正>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为民主而生,为民主而战,视民主为党和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始终是我们党高扬的光辉旗帜。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说:"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说:"中国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又郑重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主要在于:一是他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史上困惑了几代人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历史证明,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邓小平从多方面正确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和怎样利用资本主义,从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二是从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和内在要求出发,依据当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条件,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是解决了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大问题。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更新了社会主义观念。在政治上,他强调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并初步创立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而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使中国现代化走出了困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