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感二则     
“唾面自干”与娄师德 “唾面自干”的典故见于《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相似文献   

2.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3.
《卜居》是写楚怀王末期“屈原既放年三,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时的景况。屈原遭遇不幸,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于《卜居》内,屈原愤然曰:“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此“妇人”当指郑袖无疑。郑袖者,怀王之宠姬,为时人目为“幸夫人”(《战国策·楚策二》)。她是个权变而又愚顽的女人,是屈原的政敌。屈原把她作为自己主要对立面而加以指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卜居》里另两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历来注家多以为指贵人、诸侯。其实“大人”可指女性,此处即谓郑袖;故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对郑袖,屈原一称“大人”,乃揶揄之;一称“妇人”,更轻贱之矣。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4,(8):50-50
胡威,字伯武,淮南人也。父质,字文德,清廉洁白。质之为荆州刺史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每至客合,自放驴取樵。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赐绢一匹,为道中资。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奉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荆州帐下都督,  相似文献   

5.
《华阳国志》说:羌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对“昆”与“叟”的命名研究,很有人涉及,这于解决楚民族起源问题正乃一把钥匙。一、昆与卵许慎释“昆”:“同也,从日从比。”徐锴也说:“日日比之是谓同也”,望文生义,不足训。《尔雅·释鱼》曰:“鲲,鱼子”,《郝疏》:“凡鱼之子,总名鲲。”一语启人茅塞。鲲是鱼卵,“昆”莫非是卵么?循着这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5,载本刊2004年第1期)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 “攻”,攻击,尖锐地批判。“异端”,异乎寻常的意见、主张,在传统的理解中主要指与主流思想的基本立场有分歧的观点、理论和学说;而按孔子的说法,“异端”就是谬说。“已”,止息,消失。董仲舒有“诗无达诂”之说,刘向又有“诗无通故”之说,看来《论语》的训读也有大异其趣的情形。据《译注》介绍,不少学者把“攻”字解释为“治学”之“治”,那么“也已”也就成了句末肯定语气词。(见该书第20页)译 (由于注释不同,行文分为两种。)(1)…  相似文献   

7.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20,载本刊2007年第2期)1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成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知”,同“智”。公绰,孟公绰,鲁国大夫。卞庄子,鲁国人。“要”:“约”的假借字,意即穷困。(据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译子路问什么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洁身克己,卞庄子那样的勇…  相似文献   

8.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9.
黄老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种先秦佚书,自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以来,从哲学史角度进行研究者业己不少,本文着重就文化史角度作些考察。 一 《十六经》有一些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可补上古文学史之不足。如《五政》篇记阉冉同黄帝的谈话: “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 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淫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 矣。”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恬卧三年以自求也。“战哉!”阉冉乃上 起黄帝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亦无成功,何不可矣?”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 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禽之。帝著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 尤。反义倍亲,其法死亡以穷。”  相似文献   

10.
屈赋楚语义疏(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侘傺《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又《九章·惜诵》:“心郁邑余侘傺兮”;“申侘傺之烦惑兮”。《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哀郢》:“蹇侘傺而含慼。”屈赋中盖五见侘傺”一语。而单用“傺”字者亦有《惜诵》:“欲儃徊以干傺兮”一见,再则于宋玉《九辩》中有“然欿傺而沈藏。”王逸注:“侘傺,失志貌。侘,犹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洪补:“侘,敕加切;傺,丑利切。又上,勑驾切;下,  相似文献   

11.
一、司法心理测试的沿革 人类自从有侦查审判工作以来,一直在千方百计寻求查明事实真相、揭发谎言的方法,我国上古的历史文献《尚书·吕刑》就记载有:“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周礼·秋官·小司寇》更载明“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意即侦查审判人员可借助对被侦查人五个方面的观察,以辅助审理案件:一是听其言辞有无烦乱和矛盾;二是观颜察色看其有无面红耳赤等异常表现;三是观察其呼吸状况,看其有无呼吸紧张;四是观察其听取讯问和证词的态度,不老实便会慌张惶惑…  相似文献   

12.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之妙     
当今世界,“学习”二字是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也是让人倍感亲切、蕴藏希望的文字。《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500年前为人师表的孔夫子就传神地表达出学习的欢快和喜悦。《礼记》曰:“季夏之月鹰乃学习”。这里的“学”是指效仿,“习”是说小鹰频频起飞。晚夏的月光下幼鸟学飞,学习之旅是何等地轻松美妙、诗情画意。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哲人眼里,学习是同闲暇连在一起的,词同源、义同宗,那时闲暇代表了“美好的生活”,学习透出高雅、浪漫的生活情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化,学习之路的实用性、功利…  相似文献   

14.
遊刃有餘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音椅),砉(音虛)然響然,奏刀騞(音獲)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幕菥?“譆(同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同隙),導大窾(音款),因其固  相似文献   

15.
开卷有益     
《中国保安》2012,(13):3-3
“开卷有益”一词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乏。”据记载,太宗不仅自己践行“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闭门研读《论语》,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无从考证,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只要翻开书本,总会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6.
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简体字)汉高祖曾经和韩信聊天议论将军们是否能干,各有不同。汉高祖问道:‘象我能指  相似文献   

17.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语出《国语·晋语》,其云: 赵筒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窦犫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 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 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对其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清代人江永说:“谓贵者降而为贱,如宗庙之牺牲,恐服勤于田也。岂非牛耕之谓乎?”(《皇清经解》卷260)其后,1941年齐思和加以确认,以为这是“春秋时已有牛耕之确证也。”(《中国史探研》91页——92页)此后,“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流行于世,累见于专著和教材。 然而,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视为牛耕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其说流行甚广,有必要在此加以辩正。 第一,登“宗庙之牺”的“牺”为牛,不合  相似文献   

18.
赵晓东  钱宗武 《求索》2013,(8):56-59
焦循《(禹贡)郑注释》专门辑考郑注,功不可没;而于辑佚考证之外,焦氏颇明郑氏之例,阐发郑义亦能专守郑注;其释《禹贡》经例,又能据例言经,于《禹贡》经旨阐发颇有创新.极鲜明地体现了扬州学派“专”中有“通”、“通”中有“专”的特点。本文从郑注考辨、阐释郑义、经义等方面对《(禹贡)郑注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犬年戏语     
在翻捡旧书时,偶然看到宋朝时的文人朱弁所著的《曲湖旧闻》。其中有一段,上书皇帝建言禁屠狗的趣事:“崇宁初(注:即宋徽宗赵佶)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可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因降旨,禁天下养狗。太学生闻之,有宣言千众曰:‘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注:即宋神宗赵项,其年号有“熙宁”、“元丰”,乃宋徽宗祖父)生戌子,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其间有善议论者,密相语曰:以忌器谀言,使之贵重若此,审如《洪范》所云:‘则其忧不可胜言者也矣。’”以上所说,可见徽宗迷信,范致虚阿谀奉承…  相似文献   

20.
成语故事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壤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壤?”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