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态辩证法是关于"人—自然"系统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它是"人—自然"系统的理论表达,其主要包括"人—自然"系统演化的构成环节和"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人—自然"系统的演化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而构成的。生态吸引与生态排斥、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和生态发展是构成"人—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环节,展现着其运动原因、运动状态和运动后果的辩证特征。"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是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以劳动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融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特点和功能的新规律,是"人—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整体协调规律。  相似文献   

2.
蓝强 《岭南学刊》2020,(4):116-122
人通过劳动为中介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是"人—自然"系统演化的社会环境。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自然"系统的演化动力系统,推动着"人—自然"系统的社会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生态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和劳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劳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被动劳动、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相应地,"人—自然"系统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3.
田杰 《青年探索》2016,(2):13-22
青年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是对青年存在的终极追问和探寻,可能与某些所谓的"本质"或"规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的人性、天性或人类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首先诉诸青年,提升青年的"心智品质"和"社会学的想像力",将青年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从青年"人本身"亦即青年的天性和自然出发,以历史为主轴,关注"人的意象""人性的一般观点"和人的"历史的形象"。青年的生命现象和"人的自然",需要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青年,处于生命运动与社会运动的交错点上,正是在这一交错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形式,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青年学特别需要一种关于青年、社会与历史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4.
<正>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新革命史的问题与方法"。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态势。这个历史转向确实是现在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很多老师、朋友的一种共识,就是无论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民国社会的研究还是中国革命的研究,以往的社会学研究都比较忽略,但是这些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转向中,将中共  相似文献   

5.
公安是公安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抛开历史的因素 ,“公安”和“警察”是同一的。称“公安社会学”而不称“警察社会学”,意在标明研究内容的中国特色。公安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特质 ,社会性是公安工作的本质属性。社会学研究与公安工作有许多客观而自然的联系。公安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植根于社会和经济变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它以公安工作与社会整体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知识结构具有开放性 ,立足社会研究公安工作 ,围绕公安工作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6.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需要充分体现社会学的视角,需要有清晰的反思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对待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化趋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对与环境相关的重要社会主体进行分析、对待理论导向的研究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等方面,环境社会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7.
<正>把中华民族未来与青海自身发展、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意志与人民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起来,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舞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对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和批判中,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新生态范式,促生和象征环境社会学的诞生。环境社会学强调人类虽然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突出特征,但他们仍然是全球生态系统中互相  相似文献   

8.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与人类自身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然而,关于"文化"概念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众多学科研究、阐发的对象。但是,随着专业文化研究的长足进展,人们已经基本形成了对于文化概念理解的一些共识。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而产生的结果。这里的"自然",不仅指人身之外的自然界,也指人的自然属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实质含义  相似文献   

9.
安全研究是一个逐渐展开和丰富的知识领域.在各个学科的贡献中,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与社会的安全曾牵动以往社会学家的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学理论则推动了安全议题的重新确定.21世纪以来.我们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延伸出"个体安全"这一方向,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反思,对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安全给予了界定.对个体安全的内涵、研究意义和方法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说.在促进安全研究定位于人的实际诉求、切实逼近基层社会和生活一线的过程中,个体安全研究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社会学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法律现象的理论武器,而"国家—社会"二元论在方法论上无法满足现实的研究需要,因此在承认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的前提下,引入"国家—国家与社会互动(司法实践)—社会"或者"国家法—习俗、乡规民约—民间法"的"三元模式"可谓是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刘长 《思想战线》2001,27(6):86-89
同是理想人生的探索者、自由精神的追求者,浮士德与赫索格非常典型地代表着各自时代人类生存的困惑与追求.浮士德在使自己融入人类大世界时的感觉是"这里我是人,我能做个人".赫索格把自己封闭在斗室中冥思苦想的结果则是"渴望做个人",却发现自己不是人.赫索格的窘境,正揭示了西方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在经历了两个世纪之后,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研究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的建构问题,发现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与理论是"男性本质"建构的"科学"基础;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是"男性本质"建构的逻辑起点;强大、理性、"性"超于生存是"男性本质"的主要特征;"男性本质"的建构是对妇女解放的回应.其观点良莠并存,至今影响犹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解构"男性本质",促进和谐、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宋生贵 《思想战线》2002,28(3):97-100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总是促使其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 ,但要真正实现“和谐共存” ,则必须建立相适的制衡机制。其中 ,关键性的问题 ,是要实现对于人自身的调节 ,而调节的重心则是要抑制贪欲 ,高扬诗性 ,建立起富有审美特质的关系。此可谓是当代背景下新的生存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毛勒堂 《思想战线》2006,32(2):7-13
消费主义俨然成为现代商品社会人们顶礼膜拜的价值理念。“消费”控制着人们的生活,主宰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并深刻地影响到人类存在的自然根基和社会精神家园。从根本上超越消费主义,就要大力倡导消费正义,消费正义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价值主张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17, the Moulin Rouge, Paris. A young Chinese man dressed in a traditional Miao costume was stopped by a doorman because the theater dress code recommends "elegant attire." "What I'm wearing is the formal costume of my hometown, the dress code." He explained. The doorman let him in and sighed, "I like your outfit. Where can I buy it?"  相似文献   

16.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蒋劲松 《思想战线》2007,33(6):34-38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等级价值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在于提供我们思考生态问题的新视域,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8.
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1,27(5):1-12
"事象"包括各种实物、现象和事件,"事象"是有形象、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有众多关系网络,事象和关系网络均处在动态过程中.事象、关系、过程是三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事象理论、关系理论和过程理论是研究哲学问题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审视方位.由此出发,重新考察"物"、"心"和"人"三个古老的观念,分析传统哲学对三者作出的实体主义解释和本体论预设.进而指出,所谓物、心、人不过是事象中的三个"相",关系网络中的三个"极",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态".  相似文献   

19.
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由于立法的不明确,在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上,众说纷纭,可谓百家争鸣。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与处罚,不能不加区分地一律适用刑法第133条第3档法定刑,而应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结合行为人的主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定罪与量刑。  相似文献   

20.
正On April 22, when speaking at a virtual climate summit hosted by U.S. President Joe Biden,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call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work together to foster a community of life for man and nature with "unprecedented ambition and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