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10)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引导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文明之伪""民主之虚""平等之斜""富饶之困"等弊端,对人类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其危机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应该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既要看到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要深刻分析其内在的缺陷,汲取其长,克服其弊,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5)
海洋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海洋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长于稳定,后者重在创新。文章概括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从自然、经济、民主政治、人文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陈军伟 《学理论》2009,(18):22-23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精神之所以能够与西方悲剧艺术发生密切联系是以它自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为基础的.不同时期基督教精神对悲剧艺术的影响力不同,悲剧对基督教精神的态度也不同.现代西方的悲剧艺术表现出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的情绪.现代悲剧艺术把上帝变成了人类认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世界的途径,一方面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基督教意象表现对现实的困惑和批判;另一方面把基督教意象作为原型,用现实材料建构现代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6.
全球“三大赤字”危机的产生与西方文明中心论主导下传统“一元、等级、霸权”文明交往秩序自反性演化密切相关。世界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现实境遇,内在地要求批判和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宣扬的“普世价值”逻辑,倡导以“共同价值”为理念遵循和价值旨趣的文明互鉴论。文明互鉴论是新时代中国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高度出发,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贡献的中国智慧。这一伟大智慧蕴含在共商中凝聚价值共识、在共建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共享中实现秩序正义的实践理路,必将推动世界文明交往秩序朝着多样、平等、包容、共赢的方向变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哲学史意义在于马克思哲学不仅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者,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马克思哲学成功地引领了西方现代哲学进入全新的研究域,使哲学研究主体从宇宙本体转向现实的人,研究对象从思维世界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范式从知识论范式转向生存论范式。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真精神、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就反特权做专门、详细的研究,但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呈现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时,提出了一些反特权思想。而这些主要集中于对辩护、维持资产阶级特权的理论武器以及资产阶级所拥有的经济特权、政治特权、文化特权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其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创新不妨转换理论视角,从分析文明类型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历史的演进规律,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来理性看待中国道路的历史地位、成就及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在统一的世界历史和多样化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展现出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0.
乔东  李海燕 《理论导刊》2006,23(7):38-40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片面追求效率最大化,其根源就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价值目标。这一终极价值目标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更有着资本家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结。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价值目标不断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质疑和批判,究其理论基础则在于其对“经济人”假设的追奉。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文化异象纷呈而又矛盾重重,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透过其表象可以概括为唯理性主义文化和非理性主义文化两种传统.现代西方哲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科学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这两大思潮与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交织在一起,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章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西方管理理论的成果,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政府管理的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开展西方哲学史研究的理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天成 《理论探讨》2003,1(6):33-36
几十年来,在我国哲学界,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受前苏联西哲史研究的影响,被设定种种清规戒律,处于畸形发展状态。要想打开西哲史研究的新局面,必须对以往西哲史研究的理路方法进行重新审视。进入21世纪,哲学界逐步认同现代人类学的思维范式,运用这种现代思维范式对西哲史重新定义和梳理,已顺理成章地成为西哲史研究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的民生理论偏重于民权,而同一时期以及其后的经济学家们的民生理论则偏重于社会保障.以民生为重点的福利国家的制度安排主要特色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和政府公共政策群来实现和保证;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普适性;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保障项目齐全;保障目的是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代社会的“城邦” 早至公元前1000年前,在地中海的东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就形成了古希腊文明。这种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奴隶制的城邦形成。所谓“城邦”,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国家,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周边的若干村镇附属于城市国家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6.
本揭示了明的内涵,并对明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明形态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明价值的正向性与共享性、明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明关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作了系统阐述。正确把握这些特性,是科学认识人类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明建设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西学,轻马学"的倾向,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理论界旷日持久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大论战,而且也困扰着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工作。笔者试图从两类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歧着手,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经济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生活在人为与自然的张力之中。这种张力一直在积攒,原始社会延续最长,积攒得最慢;农业文明积攒得较快,但张力仍远离极限;工业文明在较短时间内就把这种张力推近极限。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缓解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以谋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诊断工业文明之不可持续的弊病:一是大量使用矿石燃料,造成污染;二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物质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横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使物质主义发展观成为世界性信仰;三是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宣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一切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快速增强人为的力量,即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但这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论为扭转文明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要求文明各维度联动变革的整体性方案:以改变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为根本,以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为关键。只有扭转了文明发展方向,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才可能恢复到无损地球生物圈健康的适度。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的改变就是哲学范式的改变。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新范式,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文明大潮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既深受着人类现代文明之风的滋润,又经受着人类文明大趋势的冲击。如何在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拓展中国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成为21世纪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有意义、亟需回答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道路不仅展现出新的规律性进程,更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路向。阐释中国道路必须上升到文明境界的高度,揭示中国道路的内在文明逻辑。唯此,方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世界历史意义。现代资本文明在全球扩张中难以消除其内在的矛盾,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以及全球分裂。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地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为人类文明开创新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