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润锋 《前沿》2010,(9):31-34
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困境则是其理论背景。哈贝马斯通过考察马克思的社会劳动、类的历史的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之谜作出了科学的解答,而哈贝马斯力图用交往行为理论改造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与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努力,比较两者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义,指出哈贝马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还原唯物史观的本真,以便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 ,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 ,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想 ,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4.
反思和批判是批判解释学异于传统解释学的主要特征。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批判解释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批判解释学式的重建。这一重建在方法上虽有可取之处,却彻底解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具有批判传统和建构特征的社会理论,它以交往理性为核心,诊疗出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病因,继而给出了重建"系统"和"生活世界"平衡的"药方"。本文在简要介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运用该理论进行公共外交研究的合理性,并尝试借鉴其理论内容和理论特性,对当前的公共外交实践做出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章伟 《传承》2012,(2):28-29
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一种代表性论述。但他没有停留于对技术异化的一般理论批判上,而是进一步探索扬弃技术异化的道路;他认为必须真正建立起主体间的理解,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这才能从根本上扬弃技术异化。按其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将深刻改变传统社会历史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主要受到由葛兰西所开创、在文化意义上规约市民社会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的影响,在早期将市民社会界定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后期则界定为生活世界。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主要落脚于重塑已经发生结构与功能转型的公共领域和被殖民化的生活世界,其目的在于通过重塑理想的市民社会以重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化危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的视域下,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均对社会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哈贝马斯主张用交往理性代替实践理性,通过发挥交往行为的作用,使生活世界免受系统殖民,使生活世界再生产成为可能并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马克思实现社会整合的总体思路是实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这种超越既蕴含着对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也包括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内在的社会性联系,旨在实现自由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关于现代性视域的社会整合思想既是理论批判,也是实践批判,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张娜  刘江薇 《传承》2010,(21):102-103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人是有性别的,人的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女性的角色、地位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历史唯物主义关怀"人",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二者都关怀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此外两者有着几近共同的旨趣,历史唯物主义关怀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而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以及与女人相关的男人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深刻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的和辩证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社会结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社会结构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这六个方面对比研究,在理论上更能深刻体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概念和思想。社会结构思想是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结构概念比社会形态概念更加具有当代性和现实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结构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解,它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历史辩证性和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人是有性别的,人的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女性的角色、地位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历史唯物主义关怀"人",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二者都关怀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此外两者有着几近共同的旨趣,历史唯物主义关怀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而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以及与女人相关的男人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润锋 《求索》2008,(2):115-117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技术统治的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新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也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黄正泉 《湖湘论坛》2010,23(6):45-52
社会矛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根据。社会是产生矛盾、化解矛盾走向和谐的历史过程。社会矛盾的不同,社会矛盾论"文本"应不同。传统社会矛盾存在着"斗争性"、"人物化"、"反作用"三大特征。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智能化生产力时代,也是追求和谐的时代。精神技术化与技术化精神改变了社会矛盾构成属性。社会矛盾呈现出快速变化、精神作用、力量平衡的特征。现代社会矛盾论文本应是人性化文本,应是化解矛盾的和谐论文本。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辩证法。社会矛盾论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李涛  王桂云 《前沿》2012,(20):40-42
通过对经济自由主义市民社会概念和政治自由主义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对葛兰西和帕森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柯亨和阿拉托在汲取哈贝马斯后期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三分或四分的市民社会理论模型,这一市民社会理论注重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对民主制度的维护,从而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理论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小康》2013,(6):6-7
专家点评救灾要重视社会重建孟宪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灾害对社会体系的破坏是隐性的,但又是长期的。因为其破坏是隐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它;因为它的破坏后果是长期的,所以我们必须予以持续的关注。如若单纯关注物质层面的重建,忽视社会的重建,很可能导致灾民心理创伤酿成心理疾患,以及基层社会碎片化;而如果重视社会重建,如德阳通过"小风车"活动、社区文体活动用以疗伤,剑南社区、九龙镇灵官楼社区通过多种活动打造社区认同,就会为人的心理健康、建立社会团结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过救灾见闻的都不难理解:社会重建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度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实践为基点,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在,同时也大胆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进行了预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集目的性、上升性、方向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那里,"财产"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马克思考察的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即劳动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由此,共产主义之"共"的真实含义就不是指财产的"共同占有",而指在财产所承载的"人和人的关系"中,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