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村民间信仰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的民间信仰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研究显示:农民的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农民对既成事实的民间信仰通常会秉持一种自然态度;农民的民间信仰状况受到其生活不确定感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搞好对农村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客观地分析与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正确认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民间信仰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3.
姚同发 《黄埔》2009,(4):54-56
民间信仰与纯宗教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义系统、教理系统和礼仪系统,信仰者目的只在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和财利,也不必出家。倘若要对民间信仰与纯宗教作一简单区隔的话,首先,纯宗教强调牺牲自我,普度众生;民间信仰主要祈求自我和家庭的太平。其次,纯宗教信仰认为祈祷时只要心诚,不须用供品;而民间信仰的信徒每每用供品祭拜。再次,纯宗教相信并敬奉统一的神;而民间信仰则为多神信仰,其神祗的体系甚为庞杂。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民间信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当今社会仍有相当影响,尤其在农村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可。寻求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开发价值、社会伦理价值,充分挖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教化以及加强区域认同和社会整合功能等积极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晓红 《人民论坛》2013,(5):220-221
新时期农村民间信仰复兴,其根本原因是民间信仰社会空间的构建。社会空间是民间信仰社会功能发挥的基础场域。民间信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有正能量,也有负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仅要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消除民间信仰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丽敏 《桂海论丛》2008,24(6):86-88
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二者的起源可以共同追溯到人类原初的母性崇拜心理。由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宗教传统的差异,二者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通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文章从对女神的神性与神功的不同理解出发。分析了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与天主教的圣母崇拜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袁月侠 《传承》2014,(8):128-129
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对丧葬的大操大办已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农村丧葬习俗所引起的一些不良问题已不容我们忽视,改革农村丧葬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专制皇权,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有依靠专制皇权的承认与推崇方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则会在专制皇权的打压之下日渐没落甚至难以为继。回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专制皇权决定着民间信仰的兴废存亡,民间信仰沦为专制皇权的附庸,成为封建帝王除却儒家经义与正统礼教之外教化万民、巩固统治的又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工具。故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服从于皇权、服务于皇权的世俗政治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李纳森丧葬礼仪是经世代传承、积淀而成的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但是,由于丧葬礼仪与其它社会风俗一样,具有很强的惰性,使得这种适应又绝非自然而然的过程。胡适说过:“当一种社会上...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6,(7)
梳理近30年来国内外"仪式"理论、丧葬仪式、丧葬互助以及白族丧葬的研究发现,国内丧葬的研究从关注帝王、汉族拓展到平民、少数民族、边疆区域,乃至从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关注的内容有从"大传统"到"小传统",从共性到差异性的趋势。在方法上,主要从"过度礼仪"或"阙限性""礼物交换"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以来马来亚华人社群的地缘会馆,会供奉原乡信仰的神祇,祈求神明保佑,为乡民提供精神寄托。当中普遍受欢迎的就是对"义神"关帝的信仰崇拜。现存两家吉隆坡历史最悠久的会馆,以客家人为主的吉隆坡惠州会馆与和以广府人为主的广肇会馆,每年的关帝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两所会馆对关帝信仰的坚持,既表示了对中华民族"仁义忠孝"精神的推崇,也是对中华原乡信仰和文化故国的一种怀念。两所会馆关帝诞仪式内容大同小异,但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祭祀礼仪,这些相异的内容,源自各自方言族群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各方言群认同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茜  邱远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95-202
贵州苗族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民间传统、人生礼仪、信仰崇尚、技艺和节日等文化资源,它们以生命与非生命状态而存在,成为多元文化课程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应遵循价值性、开放性、现代性、针对性、需求性、公正性等筛选原则,并采用文化分析的策略加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论当前我国民间信仰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文 《湖湘论坛》2003,16(2):88-89
对我国民间信仰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民间信仰中传统文化资源来发展地方经济 ,必须避免迷信的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制度化宗教而言的各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是植根于百姓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体现。本文通过调研,考察了武汉市民间信仰存在的特征,分析了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提出了民间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民间借贷调查与促进农村民间信用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 《求索》2010,(8):68-70
本文在对广东省各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基本经济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描述和分析,进而分析在农村民间借贷活动中呈现出的农村民间信用的基本经济特征。民间信用形式是正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之外的重要的补充力量,为维持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由于受到现实制度约束,民间信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探索推进民间借贷活动进一步发展、构建农村民间信用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影响广泛。能否正确引导和最大限度地调动蕴藏在人数众多的民间信仰群众中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克服和减少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不和谐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族性别文化与农村伦理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魁 《中国发展》2009,9(3):86-89
传统的“重男轻女”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障碍。白族具有“重母性”的性别文化传统,并以民间妇女信仰团体为载体形成“重女不轻男”的二元伦理结构。探讨白族性别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对于深入贯彻中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构建新型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克智”是凉山彝族口头传统的一种典型本土文类。在葬礼中,通过喜丧仪式中的乐舞与激辩,“克智”演述利用其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对抗、竞争的表演形式,在仪式中呈现出了以“迎—聚—分—送”为基本特点的结构形式,它同时观照了仪式中的人、祖、神。并将通过礼仪与祖灵信仰作为一种内动力,形成了活态的循环体系,从而奠定了彝族社会、仪式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浅论云南少数民族的丧葬礼仪及其功能伍琼华民族民间的丧葬礼仪是灵魂观念的产物。历史上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对于灵魂观念的主体认识趋势是灵魂永存,人死而灵魂不灭,在他们的概念中,总认为在自然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一个能够赐福或降祸给儿孙后代的阴...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社会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文昌庙,其主神文昌主管地方文教与风化,在地域社会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对文昌神的记载历来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背后显现出来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知识体系与民间信仰的矛盾。本文对民间社会文昌神进行了考辨,并对地域社会中的文昌信仰作了分析,认为文昌信仰既是民间信仰自我发展理路的表现,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