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中国近现代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断层",使中国文化安全面临"历史困境"。此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及其实施,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化安全的"结构困境"。文化发展面临的这两种困境,为发展和稳定国家安全的根本基础——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造成了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2.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和《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竭力为"暴秦"开脱辩解,把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说成是"原生文明",是"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其实,"秦文明"既不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规范。作为文化模式,"秦文明"从属于汉文化的范畴;作为社会形态,"秦文明"创立了单一制帝国的国体和独裁专制的政体。尽管秦始皇作为暴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王朝开创的帝国国体与专制政体却延续了2000多年,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然而这并不是中国的"原生文明",更不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当下几乎已是异域学者们各种新理论阐述的"试验场",他们用林林总总的视角和五花八门的理论讨论现代中国的形成以及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处境。不过,这些异域学者们大多数只是在抽象层面进行逻辑演绎,既与历史环境无关,又缺乏史料支持。《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作者葛兆光以一个中国学人的身份,深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一直自觉主动地接受西方法学的滋养,它的恰当表述与其说是"中国的法学",不如说是"法学在中国"。与"法学在中国"、"在中国发现法学"这两种对法学知识谱系的论证不同,魏敦友教授提出的"新道统论"突出了中国法学的历史之维,从子学、经学、理学、法学的视角来论述中国法学的正当性及其知识谱系,并自觉地寻找新的概念体系来创造"中国的法学",对重塑中国法学及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观的方法论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从本体论经过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过程,哲学由研究对象性的客观知识到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康德开始而由马克思完成的,它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所探究的"本体",也不是现代西方哲学强调的"客观知识"和"信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这标志着哲学观的方法论转向.  相似文献   

6.
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当时要求学习西方现代化,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但更要超越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7.
正天大、北大对外正式的表述分别是"中国第一所现代犬学"和"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两校很少脱离上述限定语直接宣称"第一所大学",两校的定位都有其合理性。北京大学作为近代中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民津大学(前身为北洋犬学)也自称"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这是为什么?看似风格迥异的两校有什么历史渊源?谁是第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诞生很早,1862  相似文献   

8.
"何为中国"这一话题,在历史上有三个时代成为焦点,分别是北宋、20世纪上半叶以及当下。不过,这三个时代虽然都关注"何为中国"这一话题,但聚焦点却稍有差异。北宋关注汉族中国文化的正统性;20世纪上半叶关注国家、族群与疆域的统一性;当下则关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内外与认同。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国家、疆域和族群,应当承认历史中国的内与外不断变化。现代中国国家、族群与疆域的形成,应当看成是一个曲折、复杂和漫长的历史过程。说明这一点,不仅可以回应中国历史学界、中国政治领域和国际学术界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醒我们,从传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转型中,中国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一个兼有有限国家形态和天下帝国历史的现代中国,面对棘手的内、外问题如何处理?这既需要史学家寻找问题来源,更需要政治家具有理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否愿意,公元2008年将为中国人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事记年,也是改革开放历程中最悲怆最辉煌的一个年头。说"悲怆",是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造成了空前劫难,引无数人为之动容;说"辉煌",是奥运会的举办、载人飞船成功巡天,不仅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成就。就是在这种五味杂陈中,中国不期而遇地迎来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有的企业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富不过三代",都是"短命郎君",其实,中国有为数不少的"老字号"企业,它们在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商业竞争之后,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中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市场全球化和本土竞争白热化的双重压力,"老字号"企业不但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市场变化趋势,而且需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优势相结合,将已有竞争力与新生竞争力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创造》202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这一新思想中蕴含着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脉络及走向,抓住新思想的主线,从而有利于把握住新思想的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视角"、"一大历史方位"、"三次历史性飞跃",深刻揭示出"一大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体现出这一新思想中浓厚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有三方面内容:"历史脐带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虚构史",作者将历史的虚构性合法化、常态化,从而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必然规律性与崇高性;"古今一是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以一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来统领历史,使历史故事充满现代性;"历史导向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作者将一种现代批评观念用福柯式的思想史体察方式纳入到历史故事的写作当中去,使文本中充满了现代批判意识,政治与权力对人性与自由的压制和戕害成为批判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硬道理",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是企业党组织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发展是"硬道理",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是企业党组织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运动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在一定阶段有其特定的主要历史任务,即"历史主题"。党的历史主题是研究党的历史的指导性线索,是一以贯之的"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深刻阐释党的奋斗历史的历史渊源、目标方向、历史起点、发展阶段、根本成就、历史法则和现实方位,是党史观的重大发展和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7.
"担当"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担当"是"救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担当"是"立国",领导中国人民挺起来;改革开放时期的"担当"是"兴国",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担当"是"强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常慧林 《求索》2012,(6):63-65
在漫长的以"革命"为历史主题的20世纪,以质疑乃至否定知识分子及知识价值为表征的反智主义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自五四新文学对"劳工神圣"这一口号接纳起,在之后的"革命文学"、"解放区文学",乃至"十七年"部分红色经典中皆可见其踪迹。甚而,在某些自由主义作家的某些作品中也不乏对此思潮的呼应。换言之,在新文学开创的现代知识分子叙事传统内,对知识分子价值进行解构的反智性书写业已形成线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的新著<中国历史通论>出版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这是王教授给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通史的研究生开设的<中国历史通论>课的教材,它的特点和中国通史一样也在于"通",但它的亮点则在于"论".这是一部大胆质疑、深邃思辩、思想开放、理论创新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