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儒家哲学从孔子的仁学到理学家的理学,都是"一以贯之"的实践之学,在躬行践履中实现"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在传统儒学亟待转型的今天,重新考察它"一以贯之"的内在的实践特性,有益于传统儒学寻找在当代的生长点,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儒学完成在当代的转型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状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儒学在新时期的定位、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三代的杰出代表,刘述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极其精湛、深邃的研究。他对儒家传统的历史回顾、对当代儒学的宏观审视、对儒学宗教意蕴的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揭橥了儒学的内在特质,深化了人们对儒学的理性认知。刘述先之论,对我们当前考量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家及其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深层的心理结构,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力图宏扬和辩护的同时,过于注重文化的民族传统性而没有能够充分地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是对"西学之体"吸纳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哲学民族特质的扭曲,二者同时存在于新儒家的新儒学中。  相似文献   

5.
孔子整理"六经"是针对春秋后期鄙弃古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气而进行的一项抢救文化遗产的活动.这项活动包括肯定传统典籍的思想价值、修订古书的篇章字句、对古书义理重新释读等多方面内容.它是儒家理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纯技术性、纯学术性的古籍整理工作.孔子整理"六经"确立了儒家的经学传统,它对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主导中华民族数千年。当前形势下如何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文化、怎样看待新儒家,成为尖锐而复杂的重要课题。文章在解读《论语》文本、体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客观地解读评判新儒家,力求通过科学的儒学研究,合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言说方式.他们以维护传统儒学"道统"为根本目标,并相信最终可以开出"科学"和"民主"的花朵.这种现代性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市场中,都出现了儒学的蓬勃回归现象.以"当代大陆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学术流派和以名媛学堂等为代表的参与儒学复兴的市场行为,无疑都对当代家庭和性别方面的观念有着深刻影响.当下的学术和市场这两种力量,都不约而同地将儒家传统的性别和家庭观念进行神话、本质化,不但缺乏批判意识,而且在当代中国继承并发展着传统中国儒学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性别分配.当然,在儒学复兴的潮流中,也有相关的制衡力量对上述偏离的倾向进行了矫正.  相似文献   

9.
新儒家在大陆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审视和传承祖先文化的优秀精神,首当其冲要弘扬儒家仁爱思想和心性之学,以制造宽松的文化氛围。大陆新儒家的出现为势所必然,因为只有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能够为第三期儒学的全面繁荣开辟道路。时代决定大陆新儒家一开始就要勇于承担空前的历史重任,将儒学从哲学人文领域一直推向和注入政治法律制度。打开良心的大门,开放思想言论自由,儒学当会重放异彩。儒家的许多思想主张可以转化为现代宪政理论。  相似文献   

10.
人本学和自然哲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支柱。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学理论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思想基础上,以对象性活动的人超越费尔巴哈人本学对象性存在的人;以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揭示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学人的类本质;在人类解放之路的探索上,以人类的社会解放超越了费尔巴哈爱的宗教,从而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学。  相似文献   

11.
贺麟诉诸儒学复兴提出的“新心学”,由于缺乏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难以建构既非儒学也非西学的中国式现代哲学:一是通过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修补儒家心学进行儒学创新,是依附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学术拼凑融汇思维,所以不能展开对儒家心、理、仁、道哲学和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双重哲学批判改造。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窄化认知使其看不到中国尊重生命的个体哲学所隐含的现代性内容,故其“新心学”不能揭示儒家心学和西方逻辑理性均难以面对的中国个体生命和文化被儒家伦理异化之问题。三是对中国文化复兴即儒学文化复兴的错位认知,看不到中国文化繁荣时期均是不同文化的对等互动和远古生命神力之创造力的民间张扬,因此以儒家文化复兴带动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实践难免失败。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精神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形态的传统知识体系 ,内藏着许多推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资源。儒学的性善论可以为慈善行为提供自然人性基础 ,它充分展现了人的慈善之举的人文内涵和内在潜质。儒学所弘扬的仁爱思想讲究亲情伦理 ,讲求“有差等的爱” ,这不如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 ,更有利于善行的生成 ,但它毕竟为慈善事业创设了血缘基础和伦理根基。儒家所推崇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实为同情之心 )是引发人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等行善举动的心理根由。而儒家的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则能够为慈善事业的勃兴提供政治保障。为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返本开新” ,从儒学传统中寻找生存智慧和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14.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政治担当是儒家丰富的文化矿藏中的闪光点,这种价值诉求及其外化活动为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但它同样拥有诸多的缺陷与社会流弊。二十世纪儒学历经沧桑,已经开始复兴,它不应是对传统儒学的简单拿来,而是需要扬弃继承并进行创新。本文试从儒家政治担当承载主体的缺陷、价值内涵的缺陷、外化方式的弊端、客观趋向的流弊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对儒家的政治担当的缺陷与流弊进行甄辨,为进行扬弃作出准备。  相似文献   

16.
儒家礼法文化的异化促成了道家法哲学的应运而生。在批判和超越儒家礼法文化的同时,道家学派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了不同于儒家礼法的法律哲学。儒家法文化在传统中国的巨大影响离不开道家的批判与超越,因此,应重视思想批判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本质上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说。儒家伦理包括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与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定的存在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地位具有根源性、民族性、母体性、前提性和不可回避性等重要地位。儒家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着其他文化体系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及大同思想等儒家伦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现代新儒家则倡导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新儒家的中西文化观,指出,现代新儒家在倡导中西文化会通、交流,表达希望儒学复兴的期望时,带有一种“后西方时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以重家、尊家的传统一直独立于世界之林。从这种传统中不仅使其开创性地建立了家国一体的社会,而且还令人叹为观止地从中积淀出其文化深层结构上特有的"家范式"。正是这种"家范式",才使以家为本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千年不改地被定于一尊,才使中国文化以其范式的"不可公度性"摆脱了被外来文化通约化的命运,同时,也才使中国文化虽林林总总、众彩纷呈,却像一个家族那样始终具有吾道"一以贯之"的特征。因此,这种"家范式"不仅体现在中国的文字中、中国的伦理中、中国的宇宙中、中国的认知中,还在中国神圣的超越观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一种不离世俗又超越世俗的"内在超越"成为真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重新认识孔子,需要重回儒学源头,从"天人合一"的原问题出发,全面理解儒学中倾听天命和敬畏自然的观念,其核心是"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