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它的对手冲刺时,它停下来系鞋带;当潮水涌过来时,它沉下去屏生呼吸;当市场热得冒烟时,它开始休眠……最终,当对手们消失时,它已站到了前列。但是,它说它没有“秘密”,只是觉得善待员工、不欺骗顾客就会有回报。它苦恼的是:没人相信事情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2.
贵在空白     
阿蓝转给我一些读者来信,时常有读者提出为何《南风窗》杂志的编排会出现一些空白?或者对标题、题图占的位置多了有意见,问我们是不是没有文章排上去了?仿佛觉得花钱买了书,必须是排得密密麻麻才合算似的。我想告诉我们的热心读者,如果把全部版面都填满字,我的工作就很方便了,全无设计可言。但请你设想:要是把许多人关进没有窗户的房子里,人们马上会感到透不过气来。同样,一本杂志比一般书籍的开本要大,如果满本是黑压压的字会使人有一种压迫感。阅读也需要“透气”,也许  相似文献   

3.
半年前,在广州发生一件盛事——英国女王访穗的一些轶闻,也许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传播呢! 那么,读者是否记得当时曾经报道广州少年宫一个美术教师把一幅女王肖像画送给女王的新闻?你们知道它背后的一个动人故事吗? 一对夫妇的戏言与愿望人们叫他“大卫”。他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人们开始这样称呼他,反正,谭继霖,他这个本来的名字都没有多少人叫了。他与他的职业、事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真正充满艺术气质的“大卫”。一天,大卫似乎有点神秘地对  相似文献   

4.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2000,(11)
新1 1运动:打造行业巨头? 王石卖掉万科,南航控股中原,青啤收购嘉士伯,海信要和浪潮合并,长虹则想吞下厦华……近期一系列的行业新闻显示,上市公司正在掀起新一轮购并潮,行业重组和步伐已经加快。 从已发生和一些案例来看,此轮购并重组浪潮与以前改变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5.
广州,你怎么了? 经过“六·四”,经过经济环境的整顿治理,国内外的人们对10年来得风气之先的广州,自然有种种看法,有个说不出的问号。专家们依据各项指标数据,自有专家的分析;百姓们凭着切身的生活感受,也有百姓自己的判断。李瑞环同志曾指出:“要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那么,广州的老百姓对广州情况的看法是怎样呢?他们传出的第一信号说明了什么? 1990年5月,广州社情民意中心进行的第二次定期社会心理追踪抽样调查,获得了这一信号。也许可以用两个字作为广州人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中国体育记者们一直不太敢涉足的“禁区”,然而,你不说,并不等于就是没有。“假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球”“球场作弊”,国际足球比赛中已经屡见不鲜,中国足球队在“冲击亚洲”的进程中,便曾吃尽了“假球”之苦。那么,国内呢?国内的足球联赛,有没有“假球”现象?足球“秋季交易会”一场高水准的国内联赛,球迷们情绪激动地在看台上又吼又叫,一场球下来,愤怒的球迷纷纷对着球员们叫:“笨蛋,饭桶,你们怎么打得这么糟?!”一个队员被骂得忍不住了,小声对记者嘀咕:“他们才是笨蛋呢,花钱买票,又跳又叫,却不知道比赛结果早已商定好了。”类似情况并非仅仅出现在一场比赛中。在公开场合以及见诸于报刊杂志的文章中,中国人极少触及到“假球”现象。然而在私下里,足球的  相似文献   

7.
也许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曾充满优越感的军中男儿面对“出路”感到如此彷徨。后方告急,“出路”严峻。当国家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就成为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地方各级将大规模精简机构、大幅度裁减干部,随之而来的公务员制度、企业职业制度和管理人员聘任制,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已将成为现实。“显赫一  相似文献   

8.
这是中国一群著名企业的“掌门人”,关于他们,人们一向有着种种好奇甚至迷惑:他们为什么能把企业做得那么大,那么好?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别人难做到的事?他们为什么能解决那么多难题?他们为什么会成功?……今天,请听他们自己来谈谈所有这些“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读了本刊上期刊出的《收购风潮震荡浦江》,人们也许要问:“炒收购风”的最终结果意味着什么?答案,也写在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一段商战发迹史之中——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把《孙子兵法》列为经理们的必读书,国内也有不少人著文立说,把《孙子兵法》里的战术演绎为工商业的竞争之术,认为在国际商战中要“兵不厌诈”。初到广州时,记者认为广州利用外资的成功,是精明的广州人的“战术成功”。论工业基础、技术实力广州不能和沿海、内地几座大城市比。但是开放9年,世界各地投资者对中国这座南大门的兴趣越来越大,他们没有成为飞鸿似的匆匆过客,却对这里产生恋情,这里中外合资合作次目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经济效益之好,全国都屈指可数。那么,《孙子兵法》究竟是不是广州人“芝麻开门”的秘诀?  相似文献   

11.
晨声 《工会博览》2006,(22):6-9
何谓零风险购物?顾名思义,即消费者到商店购买商品没有任何风险——最起码保证消费者所购商品无假冒伪劣;顾客购得商品后,在不影响正常出售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退换(在一定时间内,特殊商品除外)。记者认为,能够提出零风险购物的商家,其经营者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胆量及服务的确令人钦佩。但是,如果提出这个口号,仅仅是为了招揽生意,哗众取宠,不能兑现承诺,更不能保证消费者的权益,那么,除了用“拿消费者开涮”外,就是“嘴上抹石灰——白说”,再也没有别的解释了。事情就是如此巧合,近日记者恰恰遭遇了一回“零风险购物”,其购物过程可谓  相似文献   

12.
“社会责任”挑战“中国制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制造”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字眼。对它的爱和恨又和官员、企业家津津乐道的“廉价劳动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名国内电池制造业的巨头曾经说,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至少还能维持20年。如果劳动力成本仅仅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来衡量,那么这一“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也许,2002年将成为中国电视传媒整合年。 央视“一股独大”的格局是不符合潮流的,国内电视传媒业充分竞争的一个前提就是:央视之外,应存在另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电视媒体;让传统电视媒体巨头的政策优势为真正的市场优势所取代。 各种势力推波助澜之下,中国电视传媒业的跨地域并购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中,上班族们由于工作的忙碌经常是每周去一两次超市或菜市场,每次买一大堆蔬菜回来,把冰箱塞得满满的,心想啥时吃都能有新鲜菜,冰箱门一关,搞定!但现实是,职场人免不了中午在单位吃,晚上又出去吃的情况,等到做饭时,打开冰箱一看,很多菜都烂了或蔫了。那么蔬菜在冰箱储存久了会带来什么危害呢?即使低温会减慢蔬菜衰老的速度,也不能存放蔬菜太久:  相似文献   

15.
《工会博览》2023,(27):48-49
<正>打听同事工资仅仅是同事间茶余饭后的消遣行为吗?小编了解到,有不少公司将“禁止私下交流工资奖金”写入合同,甚至还有公司让员工签订收入保密协议,明确违反者将被开除。如此一来,打听同事工资由“会不会”变成了“能不能”。不过,即使是用人单位的明文规定,薪酬保密就真的合法吗?企业管理的“高压线”因为打听同事工资,刚毕业的李颖虽然没有被解聘,但也因此吃了苦头。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消费者和顾客就是皇帝的话,那么,现在“皇帝”发问了:“不是说下半年不再提价了吗?”请暂息雷霆之怒,看陛下,假如我告诉您,广州的黄金首饰可能脱销十天,您也许会说:管它呢,脱销一个月也不要紧!  相似文献   

17.
电子邮箱里来了封国内邮件,是位很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发的。他曾在中国彩电业的著名公司创维工作,后来跳槽到一家同行那里。邮件里说创维最近“高层地震”,原营销负责人陆强华被创维老板黄宏生弃用,加盟昔日对手“高路华”,尾随他出走的营销人员有上百人。他的疑问是:创维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爱多”?我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太清楚,也不想“就事论事”,只能鼓着“旁观者清”的勇气,根据在美国对人力资源问题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从报社退休老领导的电话里得知:郭庆瑞——郭老——走了. 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郭老,走啦?怎么可能?他身体那么好…… 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写诗发给我,说这是参观园博园后的一点儿感悟,那天在电话那头,他显得很急,问我能不能发?什么时候发?印象中,郭老从来没有这样过,他这是怎么了?老实说,要是换了别人,我也许根本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至少也会把话题岔开,但对郭老,我只能破例.  相似文献   

19.
“没有微笑的面孔谁也不愿瞧! 没有微笑的生活谁能受得了? 你也微笑我也微笑架起友爱之桥……”广州的一家音乐厅里,歌迷们啜着饮料,正在听熟悉的歌星演唱。一位身段苗条、穿着入时、面带微笑的女郎款款而入,在一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也许是姑娘甜蜜的微笑引起了旁边几位青年男女的注意,也许是现代青年们之间特别容易沟通,他们很快就交谈上了,并开始自报家门。轮到这位姑娘了,她轻轻地说: “我在民航局工作。”“空姐!”一个小伙子竟大声嚷了起来。姑娘颔首微笑,示意对方小声  相似文献   

20.
宏观调控、质疑国资流失、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劳资关系调整,后人回望2004年,可能从这四大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这一年是中国民企的调整年。问题是这样的调整到2005年是否还要进一步持续?2004年,民企面临的原材料、能源、劳力、资金全线紧张,2005年是否还将持续,民企的生存空间会不会受到影响?2004年,民企大规模向上游产业进军的速度显著下降,2005年,这种进军是否会完全停下来,这是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2004年,联想收购IBM、万向已收购20余家海外企业、华为和中兴的海外业务成为其成长的主要来源,诸多实业巨头纷纷把视线转向海外,把中国民企的高效率转移到海外去是不是一条被逼出来的可行之路?历史是未来的头绪。从诸多头绪中,我们有可能理清中国民企2005年走向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