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美国人来谈论中国的事情,首先我想澄清的一点是:我并不认为我自己对所有的重要问题都有现成的答案。我也并不认为根植于一国的制度可以被移植到另外的国家。西方的制度不能仅仅只是从美国连根拔起然后不加修剪地栽入中国的土壤。关于这一点,我想说明:除了我的国家之外,涉及别国我都持这一观点,甚至涉及象加拿大这样一个与我的国家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和美国殖民地史的国家也是一样。如果我到加拿大去,游说加拿大  相似文献   

2.
丈夫到美国后不久,写过一篇文章,名叫《美国到底有多美》。文中写道,近百年来美国这块土地一向和平安宁,这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原因之首。我也很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世事难料,一切的一切都在9月11日那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个看上去很平常的早晨。我8时半去送女儿上学,学校距家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当我回到家时,看见丈夫正在看电视,他回头告诉我:“世贸大楼起火  相似文献   

3.
吴洪森 《南风窗》2008,(17):94-94
日前朋友和我聊天时说到美国奥运会,我说美国没举办过奥运会。朋友瞪大眼睛.被我的无知惊呆了,说你连美国举办过奥运会都不知道.洛杉矶奥运会和亚特兰大奥运会,这么有名的奥运会难道你也没听说过?你对体育也太不关心了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已经相当于中国大豆年产量——1500万吨。当我们想采取转基因农产品管理办法的时候——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实行的办法,你们美国的领导人就来跟我们谈大豆的问题,说影响美国10亿美元的出口,你们要慎重一点儿。但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却宣布要加税8%到30%,这样就影响中国3.5伍美元的钢材没法向美国出口。因此,我可不可以像美国领导人关心大豆一样也关心我们的钢材?我也把大豆加税30%行不行呀?”朱镕基总理在本次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这一段话,看似平  相似文献   

5.
美国不浪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太辛苦” 说到美国,可能不少中国青年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印象”:自由,浪漫。这印象大多源于美国影视音乐小说等等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我去环球影城和好菜坞明星云集的比华利山参观时,深感电影工业在美国的地位。可以说,在20世纪,美国电影为在世界上传播美国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是私人企业,完全按市场化、产业化方式运作),影响非常深远。 浪漫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但多半与无忧无虑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际遇、自由自在的美丽幻想有关。不过,我在洛杉矶呆了一段,跟一些美国人聊,却发现一般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美国波士顿南城出版社的编辑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发生了如下的一段对话——编辑:“你认为你自己本质上是作家?社会批评家?还是未来学家?”托夫勒:“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说我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或‘未来学家’的这种概念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谈的。也可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丈夫,自豪的父亲,一个身长六尺的男子汉,一个飞行员,儿子,兄弟,电影观众,纳税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美国人。我的哪个方面适用于你的提问呢?这个问题又是在哪个具体时间里提出的呢?”编辑:“你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我是多么幸福。你终于接受了我的表白。你是我生命的意义……我们的蜜月将会持续3个月。这是一次浪漫的蜜月旅行,我们将会途经罗马、威尼斯、米兰、巴黎、柏林,然后到英国,最后去美国。我要满足你的每一个愿望。不过,我想和你商量一下,3个月是不是有点太长了……我只是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觉得3个月有点长了。”  相似文献   

8.
我很注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首先感觉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提出新思维?苏联为什么要搞改革?在去年下半年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策略性的改革,现在已经不大听说了,基本上都认为是个战略性转变,是苏联要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是很同意这一看法的。今天的这个时代已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了,而是科学技术里出政权。如果苏联再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只是把钱花到军费竞赛上去,再想争霸、想搞军备竞赛,到二十一世纪比美国落后得就会更多,美国在经济上就会把它拖垮。但总的来讲,《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里面强调对时代的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如对核战争的认识就变了。形成苏联这样的认识的因素很多,我的想法是新思维是个世界潮流。不仅从苏联角度看,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而且整个国际共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否则,波匈事件、南斯拉夫和东欧各国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以及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怎么会发生呢?从整个世界潮流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今天,不仅从本国看,就从整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也必然出现这个潮流。这说明国际共运需要再思考、再认识、再发展。戈尔巴乔夫比较聪明,又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新思维与改革,其改  相似文献   

9.
黑人的飞跃     
崔少明 《南风窗》2008,(24):94-94
黑人首次当选美国总统,而且几乎是全球拥戴。但余生也早,我1967年到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大城市求学和工作十几年,但一个黑人也不认识。老师和同学里没有黑人,即使住处看门的也是拉丁裔。读研究院那几年,只在学术会议上见过一个黑人同行。由于太罕见,至今还记得他姓Brown。  相似文献   

10.
在哈佛感受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夏至2000年夏,我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研修。在哈佛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里的教与学。 在哈佛两个学期中,我在该校政府系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听了4门课,同时在哈佛的邻居MIT政治系也听过3门课。在这些课中,有本科生的课,也有研究生的课,涉及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外战略和东亚国际关系。哈佛和MIT都是美国的名校,而且同处麻省的剑桥市,有点象北大和清华都在北京的海淀区。两校的课程有些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很相象,比如都是美国式的上课方式,多采取研讨班的形式。所以这里主要谈谈我对在哈佛上课的印象。听课可能是我在哈佛进修的最大收获,因为它让我亲身体验美国大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借赴美探亲之机,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市,横跨美国大陆,到位于美国东部的华盛顿、纽约、大西洋城等地游览,途经10多个州市,在领略美国风光的同时,也对中国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着意做了一番了解。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都有各自国家的文化背景,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向往已久。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4,(3)
<正>前任领导人的政治遗产,与继任者的关系以及他们持续的政治存在与政治影响,给现代国家既带来问题也带来机会。"隐退政治学"是对转型国家领导人能力的极大考验。"两个小时前,我说五句话,每个字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现在,我说上两小时,也没人会搭理我。"美国前总统杜鲁门1953年离开白宫后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某些国家领导人在卸任后的失落心态。不过,另一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后则说过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美国能否把伊拉克改造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国际和国内对此问题的看法和判断是多方面的。我个人的意见是,存在一些对美国有利的因素,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 就有利因素而言,首先,美国具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的多种手段和丰富经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实现其目的重要依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制度变化事件都与美国有关。大致说来,美国在改变或改造他国政治制度上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0~50年代),军事占领日本和德国并把这两个国家的法西斯政体改造为代议制民主政体;第二个阶段(50~60年代),以暗杀、物资援助等手段扶植亲  相似文献   

14.
正如腐败到处都有,并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一样,许多社会矛盾也是跨越地区界限,在各地有先有后地上演。高希均教授在台湾以推广新观念的先锋闻名,近年来也频繁到祖国大陆演讲交流。这篇对权钱勾结的社会现象的剖析,虽然是针对台湾社会,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对正在大力反腐的我们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
投保四忌     
《工会博览》2008,(6):57-57
时下保险与人们工作、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这种趋势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代表了百姓理财的一种新观念,不过。在投保时应该做到四忌。  相似文献   

16.
宫云牧 《国际展望》2024,(1):54-74+159
拜登政府于2023年3月发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这是自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发布的第四份网络安全战略报告。作为在网络空间拥有非对称技术资源优势与支配地位的国家,美国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始终以护持网络霸权为目标。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再到拜登政府,美国在网络空间的战略目标从国内控制、国际塑造、单边护持,发展为多边“竞赢”;其针对网络安全的策略也经历了本土防御、网络威慑、进攻性行动与综合性遏制四个阶段。美国政府相继推出的网络安全战略既具有延续性,又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反映出美国对网络空间、自身实力地位与安全威胁的认知演化。随着综合实力的变化,美国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认知也不断变化。在地缘政治与网络空间安全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针对网络安全的战略叙事也随之变化,这成为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演进的主要驱动机制,由此加剧了网络空间的泛安全化与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7.
李兴刚 《南风窗》2012,(12):82-83
从与亲美势力短暂结盟到与叙当局谋求和解,穆兄会也是在见风使舵。当美国对叙利亚严厉敲打时,穆兄会就表现得反叙情绪高涨,而当美国意兴阑珊时,穆兄会也就偃旗息鼓。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日前致信潘基文,称黎巴嫩的部分地区已成为"基地"和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两个恐怖组织的庇护所"。话音未落,5·25  相似文献   

18.
南书房     
《南风窗》2010,(8):100-100
<正>《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美】李侃如博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李侃如博士不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之一,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和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如何进行模式调整是中国的第一个挑战;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是第二个挑战;第三个挑  相似文献   

19.
郭红霞 《工会博览》2013,(32):42-42
迈克·鲍伯是美国一家国际五金公司的创办人。他在上世纪80年代白手起家,从最初只有的小作坊,到现在成了美国甚至是全球的知名企业,这奇迹一般的成就,使迈克成了美国商界的风云人物,然而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却总是谦逊地笑笑说:“我几乎没做什么大事,但我认为我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我喜欢与我的员工尽可能地保持最近距离!”  相似文献   

20.
空间与空子     
我们的队员在哪里? 到美国5个月了。没来过美国的一位朋友给我发“伊妹儿”,问我的体会。我回复说:“如果你现在很喜欢它,一直对它说‘是’,来了之后,你会觉得它很多地方并不让你喜欢。如果你一直在对它说‘不’,亲自看看,你会说些‘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