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柱 《党课》2012,(17):121-122
董必武:从不以党和国家的“元老”自居 董必武在“党内五老”中年龄排第四位。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2.
吴珏 《湘潮》2012,(10):51-56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5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人称“延安五老”。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和吴玉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并在南京、  相似文献   

3.
当前司法工作的几个问题(一九五八年四月)董必武编者按:今年3月5日是董必武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表董必武《当前司法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及有关研究文章,以志纪念。一大家讨论司法工作能不能跃进,应该说能够跃进。跃进,首先是思想跃进。思想不跃进,只...  相似文献   

4.
1975年3月5日,是董必武90岁的生日,生日刚刚过完,董必武的病情突然加重,他不得不乘飞机从广州飞回北京,并住进了北京医院新建成的北楼高干病房。4月2日晨7时58分,身患肝癌的董必武与世长辞,他也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最长寿的人。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开幕,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派出的13名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共“一大”。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年的中共“一大”13名代表经历了漫长的28年的革命岁月后,有的人为革命英勇牺牲了,有的中途脱党,有的甚至当了叛徒、汉奸,只有董必武与毛泽东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并成为中共领袖。关于董必武的研究资料仅次于毛泽东,可谓是汗牛充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与中共“一大”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5.
一1907年9月12日,詹才芳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河区黑石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姊妹共6人,父亲詹仲禄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母亲是个地道的家庭主妇,一家人靠种地主的锞田,艰难渡日。1923年,16岁的詹才芳在董必武的帮助下来到武汉中学当校工,后来又把他带到党义研究所当工友。董必武的姐姐是詹才芳姐姐的婆婆。詹才芳来到武汉后直接受到董必武的教育,于1924年正式参加了革命,并于同年底加入了青年团。后来,詹才芳根据董必武的指示,返回黄安,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农民众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詹…  相似文献   

6.
熊希龄善对     
熊 希龄 ,生 于1870年,卒于1937 ,因生 于 凤 凰 ,故 年人 称“熊凤 凰”。 熊 希龄 勤 奋刻 苦,好学 深 思,善 为 文,能 绘 画,会诗词 ,尤 长于 属对 。有 次,塾师 随 口出 了个 上联 “五 月 黄梅天 ”,命 他 对 答 ,熊 不 假 思 索 ,即 以 “三 星 白 兰 地  相似文献   

7.
《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刊登了《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1929年12月31日),同时编者写有“信由何地寄往何地,尚待考证”、“‘张同志’,未详,尚待考证”两个脚注。笔者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何叔衡为什么要给董必武写信及信的内容作以下考证。何叔衡1929年12月26日给董必武写信,是缘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两次听了张国焘关于建党初期情况的讲课后而写的(一)1929年,何叔衡和张国焘都在莫斯科。《中共党史简明词典》有关“何叔衡”词条中的说明是:“(他)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①(另《中国现…  相似文献   

8.
郭继武  李邢西 《前线》2023,(6):94-96
<正>陈延年(1898—1927),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赴法国勤工俭学、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陈延年年轻有为,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董必武称赞他“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从无政府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斗士  相似文献   

9.
余志强 《世纪风采》2022,(11):30-34
<正>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国家重要领导人。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内城南街一户清贫的秀才家庭,其父董基文、四叔董基民曾长期执教于私塾。1910年,董必武从武昌文普通学堂毕业后曾赴黄冈中学执教谋生。受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影响,董必武在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党的干部教育,是党内的著名教育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在湖北的干部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社会革命,紧扣时代脉搏,为党和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0.
《党史天地》2009,(6):85-86
董必武出生于湖北红安,李先念也出生于湖北红安。1920年董必武在武汉筹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李先念刚刚辍学。是董必武把马列主义带回红安,所以李先念说:我们这些人帮是他的徒子徒孙。  相似文献   

11.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的一生中,先后有三位执意支持他革命的女性,她们便是:湖北籍的黄俊贞、广东籍的陈碧英和四川籍的何连芝。这三位女性与董必武相知相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革命利益为重,全身心支持董必武革命,因而深得董必武的挚爱。 董必武与黄俊贞 最早支持董必武革命的女性是他的原配夫人黄俊贞。 黄俊贞生于湖北省黄安县高桥区黄家田村一位乡村教师之家。她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聪明贤惠。父亲重男轻女没让她上学,但她却仍然能看书写字。她的文化是向弟弟勤奋学习而得来的。1910年10月,董必武以最优等五名中的第1名的成绩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同年11月,董家为董必武和黄俊贞筹办了婚事。婚后,董家院内石榴树下,常有一对年轻夫妻在那里“夫唱妇随”,那便是董必武在教黄俊贞读书写字,他们的新潮,常常引来邻里羡慕的眼光,黄俊贞沉浸在幸福之中。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不置家产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独立和自由奋斗了 40年,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却没有为自己和子女家属置办过田地财产。他逝世后所留下的遗物只有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 2000多本书籍杂志。   董必武收礼付款   1964年 4月下旬,董老到武汉视察, 5月 8日去麻城重访他昔日从事教育工作的地方,并邀请旧友到龟山风景区游览,品尝名菜,畅叙友情。农场工作人员请他为“龟山茶”题名,离别时送他两斤“龟山茶”,董老当即叫秘书付款。农场负责人说:“这是我们特意送给您老人家的,不要钱 !”董必武说:“我之所以收下…  相似文献   

13.
1975年春天,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的董必武患病住院了。一天,周总理去看望他。董老喘息着说:“这次我可能要离开你们了!但有一个人,我想见他一面!”周总理问:“谁啊?”董老说:“曾—凯—旋—!” 提起曾凯旋,周总理自然知道他与董老的关系。那是在长征过草地时,董必武一只脚溃烂了,连骑马都很困  相似文献   

14.
刘岳 《前线》2014,(4):123-123,126
徐特立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一同被誉为“延安五老”。1927年7月,一片白色恐怖中,徐特立在汉口加入中国共产党。徐特立参加长征时已经58岁。1937年,徐老60岁生日时,毛泽东在给他的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徐老的这种革命风范,在营救被国民党关押的乔信明等红军将士这件事上,体现得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5.
朱德与董必武 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就连朱德这样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人民老英雄也不能幸免于难。但人民不会忘记朱德,党和军队不会忘记朱德。每逢外出活动,比如参观,比如开会,掌声总是向着朱德拍响,群众和同志们都尊他走在最前。 这时,朱德忽然移动着手杖后退了。他站住脚,一手拄杖,一手去拉董必武,请董必武走前边。 董必武也朝后退,用双手“送”朱德在前走。 这样无声地谦让一下,董老终于先开口了。  相似文献   

16.
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立下的座右铭,如今刻在了湖北省红安县的董必武纪念馆。他以此自勉自励,也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用钱要记账抗战期间,董必武在国统区工作,经常教育工作人员:我们共产党人要讲革命,不要讲阔气。他总是穿着最常见的长袍马褂,戴着最便宜的礼帽,脚蹬最普通的皮鞋,  相似文献   

17.
《湘潮》1988,(9)
董必武同志凡是私人用车,都让司机记录公里数,月底一块算汽油钱,开条子从他工资中扣除。一天,董必武看病用了一趟车,当汽车停在家门口时,他告诉司机:“今天看病算私车。”“看病怎能算私事?”司机不情愿的答。“看病是国家的事还是人民的事?”“当然是国家和人民的事。您不是说您的一切都属于党和人民吗?”  相似文献   

18.
王兵 《前线》2016,(12)
正董必武特别重视对亲属的教育,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楷模。这一点,在他的一封封家书中,有着生动而深刻的体现。董必武与夫人何连芝育有三名子女,分别是长子董良羽、长女董良翚、次子董良翮。他对孩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在家书中反复嘱咐他们提高认识、珍惜时间、注意方法,努力把成绩搞好。董必武说过:"必须为人民的事业学习,而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1958年9月15日,他在给  相似文献   

19.
董老克俭为公 董必武一生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三次出国访问,不仅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而且厉行节约,克己奉公。在个人生活开支上精打细算,把节约下来的外汇交给了国家。1945年,董必武第一次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解放区人民到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从他亲笔记的收支帐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赴美期间的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份收支帐目上写着:“董捐生活费美金1260元整”,“董捐交际费美金200元整”和“董交置装费美金1185元整。”董老把这  相似文献   

20.
《中共山东地方党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认定胶东暴动的月日是1935年11月29日即农历的“——·四”。其实,这一说法最初来源于1986年10月山东文登党史征委会创作的文章:《“——·四”暴动是阴历,不是阳历》,其主要论证如下:一、理淇同志首先提出的‘’——·四”不是阳历,而是阴历。据查,理棋同志于1936年1月,也就是“—一·四”暴动仅两个月后来到胶东从事革命活动。那么,他对两月前暴动的时间应该是能查得一清二楚的。事实上1936年理演与给胶东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有一句:“去年的‘——·四’(阳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