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球时报记录王忻在2004年5月24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美国有没有就业歧视·公平就业有法可依,隐性歧视仍在伤人》介绍,在美国,求职履历表的每一项中都隐含着可能会有的就业歧视: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籍贯、户口所在地、身高、体重、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等。实践中.上述每一项背后都有一些真实的歧视案例。  相似文献   

2.
对就业歧视社会热点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就业歧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劳动就业市场中,就业歧视现象无处不在,在当前的就业歧视中,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翻新,有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健康歧视、身高歧视、学历歧视、婚姻状况歧视、血型歧视、姓名歧视、属相歧视等等。针对当前这些问题,各界群众纷纷建议草案应强化公平就业的原则,通过立法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3.
就业基因歧视与我国未来法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基因技术的发展,携带某种可能致病的非正常基因的人,在未来的就业中可能受到歧视。为了避免就业基因歧视影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专家们都在寻找对策,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基因资源的国家,难免会遇到这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关于基因歧视方面的立法,设计我国的反就业基因歧视法制模式。  相似文献   

4.
就业歧视行为在我国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列举了我国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其中有制度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反就业歧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就业歧视在我国的就业领域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就业歧视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很难通过常规渠道表达出来,转而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进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是必要且迫在眉睫的。本文主要通过借鉴国外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以及对我国就业市场特殊性的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6.
薛华 《法制与社会》2011,(32):50-51
当前,我国就业平等的观念相当匮乏,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歧视现象比比皆是: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健康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民众的生存之道是谋生,而谋生的手段就是就业。关注就业就是关注民生,禁止就业歧视就是维护民众的生存之道。我国建立和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符合我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有关反就业歧视的趋势。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反就业歧视的经验,分析我国反就业歧视现行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治建设的重心在于构建行政实施机制。世界各国或地区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纷繁复杂、类型多样,既有基于私人利益的行政调解模式、行政裁决模式,又有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罚模式、咨询促进模式,还有公私兼顾的行政执法加行政调解或行政裁决模式。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应当公私兼顾,采用行政主管机关加内设专业机构模式,通过行政执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通过行政介入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行政实施机制应加强公私合作,建立公私合作的行政裁决制度,设置行政责任,拓展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公私合作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张进  徐彦甍  何佳  吴昊 《法制与社会》2011,(18):163-163,173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多位代表提及这一社会问题。身体状况歧视作为大学生就业歧视之一,近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为探寻解决身体状况歧视的对策,本文运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调研、个案访谈等方式收集材料,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高校、法律、政府与媒体等角度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就业是民生问题。我国残疾人在就业中经常遭到歧视,各类残疾人的就业率低,劳动保障程度差。已有的《残疾人保障法》中有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和反就业歧视的内容,但是没有具体完善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救济措施,导致形同虚设,故构建反残疾人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框架是我国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益的迫切需要。本文关注我国反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在分析国际条约要求与借鉴发达国家反残疾人就业歧视法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反残疾人就业歧视法律框架的基本问题,以期健全完善我国的反残疾人就业歧视法律框架,提高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度。  相似文献   

10.
胡海波 《法制与社会》2011,(30):185-185
本文分析就业平等权与就业反歧视并非完全等同,并基于此将就业不平等的原因归为就业歧视和权力的干预两类,最后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何悦 《中国律师》2007,(5):33-34
1、目前我国各地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歧视。就业歧视不仅表现为对女性、外来务工人员(户籍歧视)和残疾人的歧视,而且表现为年龄、民族、姓氏、外貌、身材、学历、身体状况(如乙肝)、血型、经验、属相、地域、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星座等方面的歧视。据统计。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就业歧视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就业权的实现,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规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反就业歧视法制相当落后。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法律禁止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平等就业权并实现社会正义。在市场化就业背景下,反就业歧视必须正确处理用工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这对“轴心”权利的相互关系。我国应当以正面赋予劳动者平等就业权作为反就业歧视的权利基础,以准确界定就业歧视作为反就业歧视的中心任务,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就业歧视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就业歧视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界定就业歧视的一般标准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真实职业资格原则及就业歧视审查的检验性程序在就业歧视界定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不属于就业歧视的一些情形。  相似文献   

14.
美国拥有较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和制度,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借鉴之处。本文从禁止歧视的形态、禁止歧视的理由、救济方式、许可、法律机构等各个角度简要介绍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法规则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社会对就业歧视现象已发展到不容忽视的地步,借鉴美国的有关法律规则,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出中国的比较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  相似文献   

15.
劳动权的平等保护及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铁力 《法学杂志》2012,33(3):118-123
目前我国社会就业歧视现象愈演愈烈,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内在包含的就业平等权要求禁止就业歧视,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是劳动权的题中之义。本文将以劳动权的平等保护为出发点,界定就业歧视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论述禁止就业歧视的必要性。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立法存在不足,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完善禁止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面临日益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决策层还是学界,其主流观点几乎都认可这一事实:我国已经具备制定一部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的最佳时机。《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的出台是我国反就业歧视事业的一项重要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把反就业歧视领域中许多深层次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目的仅仅是保障平等就业权吗?《反就业歧视法》的适用范围是否包含事业单位劳动者和国家公务员?我国应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就业歧视定义模式?我国应如何设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机制应如何设计?我国应如何建构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制度?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设计者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是对公民平等就业权的严重侵害.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反就业歧视目前在我国尚欠缺完善的立法规制.本文指出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立足立法现状,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是禁止就业歧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院校就业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院校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还给用人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文章针对院校就业歧视问题,对在广西南宁市高校毕业的就业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后分析认为消除院校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体系,并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消除院校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9.
就业歧视利益平衡之法律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婕 《广东法学》2007,(3):35-41
用人自主权和平等就业权是就业歧视现象所隐含的利益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分析这两者的法学基础上,探讨了法律制度应该如何在例外性规定、举证责任和赔偿制度等方面对就业歧视利益结构进行平衡和协调。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缺陷,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谢增毅 《中外法学》2008,(4):613-629
<正>引言经过几十年的立法和法院判例的实践,美国和英国各自建立了相对完备而复杂的反就业歧视制度。尽管美英两国的反就业歧视制度和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两国由于历史背景及外部环境的不同,反就业歧视法也存在重大差异,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