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恩音乐盒     
何礼仁 《侨园》2011,(8):45
父亲是省重点中学的教师,从教几十年,兢兢业业悉心教书育人,如今已桃李满天下了。今年高考父亲班上45名学生成绩大部分都上了一本线,父亲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心里很高兴。一天下午,我正陪父亲下棋,忽听邮递员在楼下喊父亲的名字,邮递员说有包裹请父亲签收。父亲疑惑地接过了包裹。回到家,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木盒,一个精美的音乐盒躺在里面。我好奇地  相似文献   

2.
王志成 《侨园》2014,(11):30-30
派蒂·威尔森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病。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有一天戴着牙套的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她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于是十几岁的派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派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爸,我心中有了自己的路程——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5,(5)
<正>我的父亲马叙伦是个很平常的人,他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为中华民族不受外辱,国家自强,人民平等、当家做主、安居乐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早年生活家里有一幅画,很有意义,也是传家宝。画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奶奶,一个是我父亲。奶奶在织布,父亲在旁边帮忙、看书,说明当时家庭的环境是比较艰苦的。  相似文献   

4.
刀枪不入     
我从报上看到,一个乡村的8岁小女孩,在泥泞的路上捡着一张两分钱(两毛钱?)的纸币,高兴地跑到学校。对老师说:“我有钱了,让我上学吧!”我的感情麻木已久,但见此语,还是黯然愣了半天。这样的孩子在今日中国到底有多少,我不知道。怎么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深秋的一天,四川叙永县大树乡青年罗仕华疾步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自己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脸上绽出甜甜的笑容。到家了,罗仕华站在门前,刚才的兴奋骤然变成了忧虑:父母会答应自己走吗?两个妹妹在上学,十岁的弟弟仕银是个哑巴,父亲卧病在床。 走进家门,罗仕华沉默了一袋烟工夫,终于对卧病在床的父亲说:“爸,我去验兵了。”他出乎意料地看到,躺在床上的父亲罗永书虽没有说话,眼睛里却掠过一丝满意的神色。罗仕华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了。然而,面对家里缺乏壮劳力的状况,他有些犹豫了:“爸,我不应该去报名。”不料,罗永书坐了起来:“尽说傻话。你走了,家里有我呢。别看我眼下有点儿病,这算啥,爸才四十二岁,病好了,啥子活计干不来!”“俺罗家要出军人了!”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一书写了30多个梦。众多梦境中,怡红院丫环小红的一场梦,曲曲地刻画了她对贾芸的情思,著者仅以寥寥几笔就把它勾勒出来了。小红的梦,确切地反映了这个虽也伶牙利齿,却在宝玉面前难以“现弄现弄”,不得不另觅蹊径的少女的内心世界。 小红是怎样一个人呢? 要说清楚小红的身世,先得说一说她的父亲林之孝。此人是荣府管家之一,收管各处田庄,负责账房事务。第61回写大观园内掀起一场  相似文献   

7.
我的大学梦     
我做了半辈子的大学梦,没想到五十岁以后真成了现实。 我出生在湖南省隆回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得天独厚地上了高小。要知道高级小学一个乡才有两所呢。学校离家有十几里地,要读寄宿。因此村里人都叫我“大学生”。然而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却没有见过。听说大学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有,要很多很多的钱才能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的命运。1952年春节,一个县中学生,我上高小时的同学,再三动员我去考中学。我那已经死亡的心开始复苏了。我卖草鞋筹集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9.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6,(8)
正一般人写文章,都乐意回忆自己的父母。父母之恩,重如泰山,大有写头,这应该是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人回忆自己的妻子。一日夫妻百日恩,爱情比天大,当然也有写头。而今天我却要写写我的3个儿子。我作为父亲,养活他们一回,父子之情,照样是个永恒的主题。我的3个儿子,老实说,从他们小时候看,每个人的性格就已凸现了。老大蔫、老二欢、老三挺犟性。他们尚在襁褓中,当然得向我要吃的,要喝的,要我给他们清理卫生、洗涮尿布等等。一家之中,除了妻子他人莫属,我也基本做到了  相似文献   

11.
耿筱云 《团结》2012,(3):57-59
父亲耿德星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本巨著。当年父亲在世的时候,偶尔浏览了几行。现在书籍成灰,永远也没办法知道父亲当年的内心世界了。只是有一件事很欣慰,父亲当年付出深情的东西,也正是我现在越来越深爱的。从战争中活下来是一个意外早在年轻的时候,父亲已经以身许国,投身行伍,随时准备用生命报效国家。但他没想到,自己能从一个旧式军校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位将军;更没想到,经历无数次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大爱     
<正>我的父亲张立志,山东省莒县小店乡人,1919年出生。他1939年任抗日自卫队指导员,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没有令人仰慕的赫赫战功,也不是令人向往的大官,他是成千上万名为了革命事业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士兵中的一员。年少时,父亲对我们很严厉,在家中轻易不表态,但说出来,就掷地有声。1962年9月1日,我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斜背着书包,双手抱着一个小板凳,父亲推着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自行车的后座驮着写有我家住址和我名字的方凳。我第一次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13.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因不堪忍受离婚再娶的父亲对自己的冷淡及对同父异母弟弟的溺爱,举刀捅死了7岁的弟弟,他说“我要让爸永远心痛”。在供认之后,他特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要把他杀人的事告诉妈妈,二是不能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说完他轻松地问:还有事吗?没事我想回学校了。这个让人既气愤又心酸的少年,竟不知道他已经犯了罪,他也不知道,在他17岁的花季里,等着他的将是漫长的牢狱生涯。还有两个18岁的高中生,为抢一双“耐克”鞋就对一位行人亮出了凶器,因此被判刑人狱。主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的刑事作案人员中,14…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第一次见到奶奶写给他的遗书,是在1954年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父亲看完大哭一场,手抄了一份留作纪念,多年后,又将他手抄的这封遗书交给我。回到家后,父亲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自己手臂上刺下三个字‘赵一曼',也刻在了心里。"●"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要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是对不起你奶奶。"  相似文献   

15.
王宝文 《侨园》2014,(6):39-39
我曾有过抄书的经历,而生涯中的这—幕,却是从父亲为我伏案抄书开女的……那是在"文革"时期,刚转业到地方基层单位工作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靠边站了。由于受父亲的株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遭到人们的欺辱和冷落,同学们不跟我们这类人交往,更为可气的是学校不发给我书本。这使父亲很伤感,只好在他下放的地方,向农家学生借来课本,晚上回到家,不顾蚊蝇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抄写书本,白天还给人家,晚上再借来抄。经过几个晚上的鏖战,我终于有了书本,虽不像同学们的那样规整,但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16.
郑福梅  张冰晶 《民主》2014,(2):34-35
<正>2013年教师节前夕,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表彰全国师德楷模、全国师德标兵的决定》,民进会员、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周倩被授予"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面对这样的荣誉,周倩说:"我是特教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和自己能够做的。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爱是生活的全部,因为我从事着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是孩子们教我学会了爱,爱也铸就了我无悔的青春!"  相似文献   

17.
1966年底、1967年初,"打倒刘少奇"的活动已蔓延全国,批判、斗争我父亲的趋势愈演愈烈,舆论已经形成,中央文革小组的阴谋策划也步步加紧.1月13日,毛主席派秘书徐业夫接我父亲到人民大会堂谈话. 一见面,毛泽东就问我父亲:"平平的腿好了吗?"这显然是指1月6日设圈套抓光美妈妈开头的那个情节.从此也可以得知,毛泽东对这件事或真或假也是知道的.我父亲如实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个骗局."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5,(1)
<正>我生长在教师之家,从小就想和妈妈一样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桃李满天下"。然而21岁艺术学校毕业后,我却被分到特殊教育学校。至今,我依旧难忘我的第一堂课。教室里是简陋的桌椅,望着我的是一张张呆滞的小脸上那一双双空洞无神的眼睛。有两位家长坐在孩子身后,双手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小女孩蜷缩在桌子下面,当我低下头试着问她名字时,她没告诉我,却在我脸  相似文献   

19.
正1984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去父亲单位,看他在办公室里忙着。办公桌上凌乱地摆放着"作业单"和一些工作资料,我不知道父亲在干什么,也看不懂他在忙什么。"我饿了,啥时候带我去吃饭啊?"父亲一边整理资料文稿,一边从更衣柜里拿出了面包和香肠,"你先吃吧,挺好吃的,我要去一趟站台,看看卸车的情况……"我看到他拿着一沓"作业单"急匆匆走出办公室。等父亲带我走出办公楼,路灯都亮了,星星静静地眨着眼睛。后来,从学校阅报栏里工厂自办的《松陵报》上得知,中国第一架多用途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飞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四十九岁的马南坡,是继黄胃之后当代又一位擅长画驴的画家。他自幼与驴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四、五岁跟奶奶学画。因他那时天天与驴打交道,有时牵着小毛驴到田间耕作,有时拉着小毛驴去磨边推磨,有时骑着小毛驴走亲串友,驴儿的身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岁那年,他的家乡发大水,又是小毛驴驮着他来到在北京工作的父母身边。对驴儿怀有特殊感情的马南坡,自从萌发了画驴的念头,便一发而不可收。 马南坡笔下的驴儿,细高、俊俏,略有夸张,却颇具神韵。他涉足各地农村,详细观察研究了华北驴,关东驴,河套驴和新疆驴的不同特点。他的夫人说他:‘爱驴如命’。他自己也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驴”消得人憔悴。’ ‘我的驴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见过马南坡作画的人都知道,他画驴如同写字,横竖撇捺,侧锋为体,中锋勾骼,点、线、面结合,一笔是一笔,笔笔不含糊。只几分钟功夫,一只只乖巧活泼的毛驴便跃然纸上。‘作画要写不要画’,这本是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