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大伟  孟珊 《前线》2022,(3):94-96
<正>何叔衡,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一个农民家庭。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秀才,县衙委任他去掌管钱粮,但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馈馈”,于是拒绝官衙任命,开启了自己10年乡村私塾的教育生涯。  相似文献   

2.
正漫漫神州世局狰,湖湘岳麓玉兰荣。改良开慧新民赫,逐浪扬旗一大鸣。法不循私担要任,行无愧党享威声。长汀血染皑皑骨,莫负叔翁追梦征!—作者题印刷完成于1921年冬的湖南宁乡《沩宁何氏族谱》,由何叔衡总纂,全38册。在"修谱名录·总纂"中,用的是他的字"玉衡",而序言落款则为他的学名"瞻岵"。族谱中记载:"启璿,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行五,前清邑庠生……娶袁氏……子二,佑权,次夭,女四……"《沩宁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一部与中国共产党同龄,而且又是由中共一大代表亲任总纂的家谱。  相似文献   

3.
五月二十七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特地为何叔衡同志的故居题了字。中共宁  相似文献   

4.
刘爱生 《世纪桥》2011,(22):30-33
一、从晚清秀才到革命家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构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丧母,七岁开始放牛、割草、砍柴。在12岁以后的十多年里,何叔衡一直过着边读书边耕田的生活。1902年,26岁的何叔衡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  相似文献   

5.
《湘潮》1986,(5)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的故居在宁乡县城西七十多公里的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何叔衡同志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是一所砖瓦木质结构的普通农家房舍,坐东朝西,共有平房二十三间。平头槽门,土砖围墙。头门正中悬匾额一块,上书“何叔衡烈士故居”,落款是:“廖沫沙敏书。”槽门内是地坪,两边有走廊,正堂屋门上有一九五○年当地人民献给的“开国元勋’四字匾额。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何叔衡的牺牲时间问题。原一般都认为是1935年3月24日。现根据原福建省保安十四团团长钟绍葵当年向驻龙岩区司令官李默庵报告长汀水口之役经过情形时的电文,以及为报功请奖给驻闽第二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的报告等原始材料中所写的日期来看,其牺牲的确切时间应是1935年2月26日下午。二、关于何叔衡究竟是怎样牺牲的问题.根据报告中所描述的情形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历史事实:①何叔衡牺牲地点,是在渡过汀江后“露潭以东五里许之高山上”,而不是象过去所认定的那样。是由于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来到了水口附近的小径村休息吃饭的时候被敌人包围了。②何叔衡的牺牲是在突  相似文献   

7.
《湘潮》1986,(5)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除众所周知的毛泽东、何叔衡外,我们认为湖南自修大学首任校长贺民范也应是其中最早的成员之一。现据调查的材料,胪陈于下。贺民范,字洪畴,号寿乾,1866年农历8月22日出生于宝庆东乡两头塘。清末秀才。1907年留学日本富士见法政大学自治讲  相似文献   

8.
苗体君 《党史纵览》2011,(12):10-13
一提起何叔衡,国人立即就会想到他是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早期党组织主要成员、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革命烈士。1913年,同时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何叔衡与毛泽东因为志趣相投,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十分尊重何叔衡,特别欣赏何叔衡办事热忱的性格,并用这样的话来高度概括何叔衡的完美人格:“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  相似文献   

9.
《湘潮》1986,(2)
一、是毛泽东说的。二、李立三。三、指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四、指林伯果、吴玉幸、徐特立,谢觉钱、黄必武. 五、毛泽东与杨开慧、刘少奇与何宝珍、蔡和森与向誉予、  相似文献   

10.
朱适 《党史文苑》2005,(10):23-24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席卷中国、震撼世界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中央苏区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年龄较大,资历深,德高望重,都是红色政权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被党内外誉为苏区"五老".1934年10月,除何叔衡留在苏区继续战斗外,其他"四老"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开始了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何叔衡(1875-1935),中共一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参与组织新民学会,曾任该会执行委员长,五四运动后参加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1920年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并主办&;lt;湖南通俗报&;gt;.同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协助毛泽东从事建党工作,与毛泽东等创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委员,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2.
惜别梅坑     
革命失利后战友的离别,心情是沉重的。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前夕,何叔衡邀战友林伯渠在瑞金城西的住地梅坑话别。林伯渠说:“何叔衡同志备清酒、花生约作竟夕谈”。他有感于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特作《别梅坑》一诗:  相似文献   

13.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是何叔衡改编自陆游的一首诗,"忘家客"也是他一生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书.1913年,已经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第一师范结业后,何叔衡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  相似文献   

14.
苗体君 《世纪桥》2006,(7):41-45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之一。但最近阅读“一大”代表张国焘撰写的《我的回忆》一书上册时,发现书中否定何叔衡的“一大”代表的资格。张国焘在书中写道:“湖南代表是毛泽东与何叔衡。何叔衡是一个读线装书的年长朋友,常常张开大嘴,说话表情都很吃力,对马克思主义懂得最少,但显出一股诚  相似文献   

15.
郑磊 《党史博采》2009,(7):51-51
<正>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举行,会址设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出席者包括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86,(2)
去年在怀念何叔衡同志英勇牺牲五十周年的时候,何叔衡烈士的女儿何实嗣同志向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何叔衡烈士故居赠送了熊瑾玎同志生前送给她的一张条幅。这张条幅是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三日熊  相似文献   

17.
正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谢家祠堂隆重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何叔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何叔衡被选为工农检察人民委员。1932年1月,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五次常会,议决在目前内务人民委员周以栗因病请假期内,其部长暂由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兼任。2月,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七次常会,议决组织临时最高法庭以判决重要政治犯,委何叔衡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审。4月,中  相似文献   

18.
李颖 《党史文苑》2021,(2):62-64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国内各地和旅日党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参会.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  相似文献   

19.
《党史纵览》2002,(11):4-5
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国内各地党组织和旅日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会议.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相似文献   

20.
说起"青天",多数人的脑海中会首先浮现出包拯、海瑞等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为民做主的古代官员形象。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会知道,党的历史上也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何青天",他是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中央苏区时期被誉为"反腐先锋"的何叔衡。何叔衡出生于腐朽的清王朝时代,身为秀才却行革命之举。他孜孜不倦,为求新学,37岁再次步入课堂学习。五四运动中,他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四处奔走组织动员力量,促成驱张斗争取得胜利。他不吝拿出微薄积蓄创办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留学归来,他投身苏区反腐斗争,营造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好局面。花甲之年,他服从命令留守苏区继续战斗不幸牺牲,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长汀考察工作,专门前往濯田镇梅迳村瞻仰何叔衡烈士纪念碑。今年是何叔衡牺牲85周年,以此撰文纪念,主要是学习和感悟他"刚正不阿、埋头苦干;铁骨铮铮、鞠躬尽瘁"的初心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